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专题】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2016中国水周科普论坛发言:王亦楠-中国能源转型该转向何处
发布时间: 2016-03-29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在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说明: G:\周主任发论坛文件\论坛后期\新建文件夹 (3)\SHE_8410.JPG

这两年我写了很多反对核电的文章,我一直在呼吁水电,无论是反对核电还是支持水电,我最关注的不是电力的需求问题,而是中国水周科普论坛的主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角度才是核心。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谈能源转型的问题。

    两会刚过不久,努尔局长在3月7号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让一直鼓噪宣传的“十三五即将解冻内陆核电,2016年即将动工“的事情暂时有了结论,没有时间表这一说法,依然还在研究论证,而且特别要广泛听取意见。所以我特别希望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不要继续炒作内陆核电势在必行,十三五即将重启,甚至有时候打着中央要发展内陆核电的旗号,将话题人为的搞成敏感话题,阻挠正常的讨论。

在中国制定“十三五”规划以及研究今后二、三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绝不可犯战略选择错误——“在长江流域大干核电站”。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能源选择问题,而是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和子孙万代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

我虽然发表了反对核电的文章,但是我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我不是反核人士。我完全赞成核能需要发展,但要用在独具优势、其他能源都无法替代的领域!采用核裂变技术的商用核电站的出路在于移师海上、走向海洋,而不是在长江大建核电站。目前只有核能能取代海运石油动力,且优点很大,一次装料可应用10年~20年。应用核动力升级改造大型船舶舰艇、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等等!这才是核能发展的创新所在。

核电科普、安全论证,不能“欺上瞒下”。需特别注意:2015年6月总理四次强调核电 “必须保证绝对安全” !绝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内陆核电能否做到“绝对安全”,是一切“安全论证”前提!不能“纸上谈兵” !

关于核电,我这两年也经历过很多争论,一些力主中国启动内陆核电的专家”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太低、对内陆核电的认识存在思维误区!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然而,内陆核电事关重大,不能不深入研究分析,我去年写了一个文章,《日本核电专家十大反思》,这十大反思是日本核电界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过去老旧机组的问题,这些棘手的难题,中国核电能否幸免,这些难题需要给我们一个信服的说法,虽然我们不会碰到,但我们不能不做应对,但是至今没有看到有质量的回复。这些很具体、很现实的问题需要逐一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而不是用制订了高标准,做了充分考虑,这样的言语来搪塞。

    半年前,我给国家核安全部门提了十大问题,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可以说服的答复,所以说只好公开发问。这次在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又被炒出来,有几位核电专家出面解答这个问题,虽然距我首次发问已经过了半年,但是也没见到详细的回应文章,他们仅仅是谈谈看法。之后有朋友问我看了他们回答什么感受?我说很遗憾,我说章写得很长、也很认真,但是所谈的道理无法说服我,没有直面问题,没有深度,而且有些问题和事实不符。比如说日本的核污水有没有得到控制,什么时候得到控制谁也不知道。这里边特别谈到一个问题,要绝对安全。虽然确实没有任何能源能绝对安全,但是你不能把你解决不了的风险,你就完全不考虑,因为如果一旦出现后果实在太大了。之后有一个核电专家评论《就王亦楠研究员对内陆核电安全的质疑谈谈我们的看法》这个文章,说这个文章首先没有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其次就说文章写得一上来就掉坑里了,居然说核安全是国家别的部门的事情,这个时候还在推卸责任。核电界的专家也属于能源界的专家,应该对重大能源工程的安全问题清楚了解,而不是说推到别的部门。

    另外谈到了核武器的攻击问题,我们专家说有《日内瓦公约》约束。现实中这个东西无法靠公约约束,比如说伊朗真的出现过核电站遭到导弹攻击,索性这个核电站没有建成运行,而是在建设中遭到导弹攻击。

    欣慰的是,在这期间,一些国外的专家谈了对中国内陆核电一些看法,传递了一些信息,比如“所有的核反应堆包括所谓的第三代核反应堆都可能发生事故,这些核反应堆都具有可能导致诸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基础材料:再复杂的技术都会因为一点小的错误而导致高温高压下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失去控制”; “虽然核工业采用概率风险分析技术去证明发生事故时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个方法论因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而导致其分析结果的不可靠”;“即使不发生核事故,核电站对水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内陆核电站在中国变得不可行”、“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内陆水体温度过高而无法冷却核反应堆的事件正在增加”;“对内陆核电发布禁令将是一个好的开始,它将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是将民众的生命和生计放在当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的”。显而易见,国外专家也不认为内陆大干核电是一个明智之举。

    在这场争论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中国能源转型,不能犯战略选择错误,我们应该往何去?有一句话叫“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果不看事物将来的发展,对当前的事情就看不清楚;如果不看世界发展的格局,就看不清楚中国未来的发展形势。中国和以G7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呈现非常鲜明的对比,对中国而言,在如此巨量的可再生能源尚未开发、而铀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90%的情况下,某些人却力主“在中国内陆大干快上核电站、核电占比应该提高到10%” 、“只有核电才能替代煤炭“等等。而发达国家正一致转向“力争2050年电力全部可再生能源化”战略目标!为避免强放射性物质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直接伤害与长期潜在的特殊风险,当前除个别国家有少量在建机组外,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弃核”、“减核”态势,而全面转向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经济学人》去年12月有一篇报道,对世界当前的核电状态做了三个描述:

第一个,核电站数量递减。2010年福岛事故前,全球共431座运行中的核电站,现在减少到了394座,这个时候中国却增加了十好几座,这个数字是值得关注。

第二个,核能发电入不敷出。核能不受欢迎的原因很明显,一个是危险性高,需要严密的监管,还有要提高安全性保证标准,因此造价越来越昂贵,所以核能发电已经入不敷出。

第三个,核电前景随风而逝。风能、太阳能是要不断迅速壮大,核电正在走下坡路。

当全世界的核电都在因为安全要求大大提高而导致成本大大增加、从而丧失了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的时候,当发达国家核电站都已陷入“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却在宣传核电很有经济性,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核电便宜,是好事还是坏事?

    那么多国家减核弃核就是因为经济包袱太大,核电谈经济性离不开核废料处理和核电退役这两大问题,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不可承受的天价负担。法国前环境部长康妮·勒巴吉表示“58座核电站的退役耗资大约需要1500亿欧元”。

    我们现在中国核电该往何处去?无论从“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资源潜力”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能源转型的出路毫无疑问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不仅是水能,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等等,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能源结构转型、治理环境污染、提振经济、应对减排压力、实现全面小康,这几个目标的同时实现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大家现在非常关心雾霾问题,误认为只有核电是大规模替代煤炭的现实选择。发达国家也经历过雾霾阶段,他们现在减核弃核,难道是要重新回到雾霾怀抱吗?显然不是,是因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特别要强调选择核电只会让中国更加受制于人。中国目前51座核电站全部投运后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90%,远超过了石油进口依存度,国外进口和运输天然铀资源的难度将比石油还要大。再继续增加的话,将置中国的“资源安全”于何地?中国可开发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的资源储量均居世界第一,而且还有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的极其有利的地理条件。然而到2014年底,水能资源只利用了39%、风能资源只利用了3.4%、太阳能资源只利用了百万分之一!很显然哪一个道路更适合中国。

旁观者清。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他就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英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它国家。因此,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为什么发达国家纷纷确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中心的电力发展战略?答案就是风能、太阳能发电今非昔比,不仅比核电要便宜得多,而且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也正在显现其成本优势。

    发达国家水源资源已经充分开发,法国的水电开发程度是92%,英国90%,美82%,我国才为34%,可以说发达国家是在充分发挥水能资源,优先开发水能资源之后,才转向其他能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英法美这个成功实践借鉴过来呢?

   在这个能源转型的时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要先充分开发利用水能,发达国家就是很好的佐证。除了充分发挥水能之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创新机制解决间歇性问题,包括储能、灵活调节和发电能力等等。

    我一直做的事情,也就是呼吁水电发展不容耽搁,因为水电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包括水安全、粮食安全、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扶贫、风能与太阳能大发展、自主能源供应、资源保证,还有关于航运发展的改善,而且这六个方面,都是其他能源无法替代的。除此之外,包括治理雾霾、环境污染、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振经济等等,水电也是可以有重大贡献。

   水的短缺是比能源短缺更大的危机,水的危机要比能源危机更严重,因为能源可以替代,但是水是没有办法替代。无论从保障用水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缓解减排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哪一个角度来说,大力发展水电水利工程都已是刻不容缓。

我们目前水危机已经很严重,正常年份,我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我国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预计2030年中国的用水需求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61%,并将超出供应量的25%。 所以这样缺水形势摆在面前,我们要及时筹划,未雨绸缪。

    现在水电发展有两大障碍,一个是生态环保主义问题,还有一个体制障碍,水电发展需要健康体制,需要捋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

   生态环保主义已成为水电发展的重大障碍问题。生态系统是复杂系统,主体很多。人、鱼、树出现矛盾时该以谁为准?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对鱼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要不要?去年我对水电大坝对鱼类影响问题做了调研,我们现在对鱼的保护投入上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这有一个度的问题。针对水电开发的环保理念该如何反思?不能一刀切为环保而环保,而且是脱离国情的过度环保。一些国际专题研讨会上,国际专家认为中国首要问题是解决人的缺水问题。

    去年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方针提得更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当现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指责以三峡为代表的水电水利工程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这些水电水利工程让多少人免于洪灾灾害?多少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水电工程摆脱了“靠天吃饭”工作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的困境?我们的粮食生产因为充足的水利而有了保证?。特别像长江、黄河,既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水患灾害,1931年中下游全部被淹,死亡14.5万人;1935年江汉平原53个县市受灾,死亡14.2万人; 1954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3.3万人; 1998年受灾严重的中下游五省,死亡1562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如果没有忘记这些事情,那又为什么职责三峡呐?

当某些人总是以美国、法国,60%的核电站均在内陆作为依据,从而推断中国也要大力发展核电,为什么不提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水能资源就几近全部开发。当某些人总是拿“核电在世界电力比重约10%”来批评“中国核电比重太低、仅为1%”进入进而主张“中国要大力发展核电、核电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为何不提“全球近1/5电力来自水电,有24个国家90%以上的电力需求由水力发电提供,有55个国家水电比例达到50%以上”呢?。

提到核电的环保问题,核电对水的污染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只是这个事情基本上没有被提上桌面来。今年2月份,《能源杂志》调查报道提出来核电站冷却水热污染,核电站附近局部温热,温水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的破坏。还有海域热污染面积赤潮的发生,比如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自从94年运转之后,有害赤潮发生由运转前春秋两季到现在全年供应。还有福建宁德核电站2013年4月投产,仅仅两年半时间,周围海域最大热污染面积达到80.51平方公里。

 最后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深思的反常现象,同样是着眼于对河流保护的关注,对于中国水电大坝的修建,一些环保NGO组织出面强烈反对,而对于污染后果最严重的长江流域核电建设却几乎从没有听到过这些NGO发出过任何反对声音,这不是很反常的现象吗?与此同时,在欧美发达国家,因为核电潜在巨大风险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核弃核态势,而承担着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库大坝却没有一座被拆除。可是反水库大坝的舆论和力主大干核电的舆论却在中国国内大行其道。这种种反常,值得深思。

    生态环保主义、极端环保主义,为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人类就什么都不要做。雅鲁藏布江几乎零开发,我们去年到岩江走了一趟,触目惊心,荒漠化已经非常严重,这和想象中的森林茂盛、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印象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修什么水库大坝,缺少水利设施,缺少必要的调水设施,所以导致荒漠化这么严重。所以为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人类就什么都不要做的“极端环保主义”真的可取吗?。

   十几年前,因为"我们要为子孙保留一条生态江"的原因,我们怒江开发被搁置下来了,搁置了十几年,现如今当地42万居民至今处于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中:65%处于贫困线以下,1/4住在没有路的地方,1/5已经失去生存条件,居住在山体经常滑坡的地方。因为贫困,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十分严峻。河谷两岸因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滑坡、山洪、泥石流、旱灾等灾害日趋频繁,生态环境并不是如我们所愿越变越好,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能就违背了我们保护生态的初衷。

    十八大报告里边特别强调了"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不等于人们什么都不做,完全听命于自然,而是要建设生态。已有水电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急需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宣传。也就是说我们的水电站及水利设施,减少了多少洪水、水荒、凌汛的灾害,解决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哪些原本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等等这些,急需客观全面宣传。不能因为搞不清楚的"哲学争论",阻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贻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决胜机遇。

习总书记今年在长江的讲话谈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对于习总书记讲话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水电站的开发到底属于保护长江生态还是破坏长江生态?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学界、媒体界、政府阶层认真思考, 需要认真科学回答!

相关信息
 ·【专题】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2016中国水周科普论坛发言:朱法君-大坝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