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浙江省水利厅副总工、治水办主任朱法君教授在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媒体朋友,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最近最热的话题之一。我们浙江水资源的情况在全国还是有点代表性的,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也认真地进行了准备。现在把我所了解到的大坝与水资源的关系,给各位媒体朋友做一个介绍。
因为是大坝协会组织的论坛,浙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离不开大坝,所以我围绕大坝一一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四块内容:一块是大坝水库的功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介绍浙江省大坝建设的历史;三是介绍为什么要建大坝;四是认识与建议。
一、功效与问题
水利是协调人与环境矛盾的伟大事业,如果没有人与环境的矛盾,也就没有水利这个行业,我们的目标就是除害兴利,这也是水利人永远的主题。大禹治水以来几千年,国家建成一批又一批水利工程泽被后世,部分工程还在发挥作用。我们浙江的通济堰,建成有1500多年,去年被列为世界灌溉文化遗产。这些工程,都江堰也好,包括刚才讲的通济堰也好,我对它们做了一个分析,觉得古人很智慧,更多地依托地形的条件,用了一个"巧"字。但由于古代筑坝技术的制约,大多以低堰引水为主,工程的受益范围、受益程度同样受到了限制。
随着混凝土的发明和筑坝工程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筑坝建库,拦蓄洪水,从时、空两个纬度调节了径流,变害为利,使得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成为现实。
建设水库、大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因此水库大坝也成了水利的标志性工程。人们受益于水库大坝的巨大贡献,获得了更加安全的防洪保障,分享了洁净的水库供水,保障了农业、工业的生产用水,也依托水库的"绿水青山",发展了旅游业。
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坝建成发挥效益,人们在分享水库各种功效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水库大坝的建设提出质疑,心存顾虑,甚至于误读、误判。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库大坝建设的进程,进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社会顾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虑来自生态环境:
第一,因为大坝拦截了河流,形成了上下游两个有高差的"世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迴游鱼类的生长繁衍产生影响。
第二,改变了水文情势,从天然状态变成了有一定控制能力的下泄过程,特别是下游地区的洪峰小了(水库大坝的最大作用,能把洪水拦在库里,这是正面的效应)。但是也有一些环保专家认为,洪峰也是天然的状态,小了也是不好的。我们觉得这是个要素,不能极端的回归到原始状态。人类不可能回归到原始社会,要站在现代的视角考虑问题。
第三,部分工程引走了较大量的水资源,对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部分工程(引水式水电站)形成了脱水段,部分调峰电站发电尾水丰、枯差异大。
第五,对区域其他资源利用的影响,如风景旅游、航运等。当然解决措施都是有的。
(二)顾虑来自于安全:
第一,大坝建设以后,存在一定垮坝风险,理论上讲是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过来,也有一些因为运行管理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的,垮坝事件也曾经有发生,所以很多人有顾虑。
第二,顾虑是战争,大坝建设过程中受到打击。
第三,是地质灾害,因为蓄水以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有可能触发震级比较低的地震,蓄水以后,水利条件变了,可能触发一些小的地震,我们浙江在建设过程中也碰到这事情。
(三)顾虑来自于社会稳定跟生产力的要素:
第一,因为建大坝和水库,要淹没一定数量的土地;土地原来可以种植,现在变成库区。
第二,因为水库大坝的建设,要有比较大量的移民。
第三,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
这些问题和顾虑正是我们在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中重点考虑的问题,要认真对待、逐一解决,但不可无限夸大。意思就是物极必反,无限夸大后我们的建设肯定受到影响。
一方面我们需要依赖大坝拦蓄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
另一方面水库(大坝)的建设客观上也存在对环境和社会的各方面影响。
如何趋利避害,在最大程发挥大坝综合功效的同时,同时将不利影响降低至最小(可承受范围)或消除,变害为利,正是我们水利工作者们一直追求和践行的目标。
浙江省经过建国后近70年的建设,建成了小(二)型以上水库4300余座,人均占有水库库容量已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大坝)群为重要基础的防洪体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系统,拟建、待建的水库大坝已为数不多,或者说建设已近尾声。总体上,我们已经走过建设时期,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省大坝建设的历史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浙江最近发布了一个信息,杭州良渚发现了古城水系,这张图就是古城的大坝。5000年以前,古人在古城外围已经开始筑坝,利用地形条件分了高坝、低坝。这个遗址的发现,将我们的大坝建设历史推到了推至了4700~5100年前,早于“大禹治水”。
古城外建有"平原低坝、谷口高坝"等复杂的水利工程,其主要功能为了防御洪水、蓄水灌溉,促进农耕。
古代浙江更多水利工程集中在河流中建设低矮的引水堰坝上,如丽水的通济堰、奉化的它山堰等,这些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堰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大坝。同样是拦截河流,但和现在大坝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坝体比较低,做不高,做高就要被冲垮。上游形成的水面,不像现在大坝库容大,堰比较小,基本上没有调水功能,只能借助略为抬高的水位实现引水灌溉、引水入村、引水设碓,低水平地利用水资源。
个人以为,古人不是不想做高,而是没有条件、能力做高,受筑坝技术的限制,所以低矮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有办法建高一点,他们肯定还是会建高一点。
第二个阶段是建国以后,随着我国水利建设工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浙江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代表性的有新安江、富春江电厂、乌溪江梯级、紧水滩梯级等以水电开发为主要目标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曾经是最大的水库,有200亿库容,覆盖了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还有长潭、里石门、四明湖、皎口、横锦、南江、石璧、陈蔡、赋石、老石坎、铜山源等等一大批的以灌溉、防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利用工程,并兴建了更大数量的中小型水库工程。
浙江目前留存下来的大坝工程,绝大多数就是在80年代以前建的,我们回过头来想,如果没有那个历史阶段建成的一大批水库大坝,浙江的经济、社会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以后,建设水库大坝的步伐没有停止,但建设越来越难,数量也逐年在减少。
80年代以来,浙江小水电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80年代至90年代利用民间资本办电站很热门。至本世纪初,随着滩坑水电站的建成运行,浙江的常规水能开发已近尾声。
近20年来,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为主要目标的大中型水库工程迎来了建设的黄金期、高峰期,宁波的周公宅、白溪,温州的珊溪,仙居的下岸,湖州的合溪、老虎潭,衢州的碗窑、白水坑等等相继建成,目前仍有绍兴钦寸等近10座大中型水库正在建设。
回顾浙江的水库大坝建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功能出发点。
前期重在水能开发,中期重在农业灌溉,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着眼于防洪与供水,每个阶段开发目标有一定差异,这与浙江经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需求决定了各个阶段的开发方式。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特别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下,水库大坝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水利人,在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客观理解水库大坝作用不可替代性的同时,支持其建设与运行;更加希望我们水利人本身从当前的各种需求出发,以创新的思维,协调好各种关系,打造水利建设的2.0时代,将水库大坝建设得更绿色,运行得更科学,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与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支撑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为什么建大坝?
浙江省多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属南方多雨地区。但是年际变化大,同一块土地上,丰水年大于2500毫米,接近台湾的水平,枯水年小于1000毫米,差异有2.5到3倍。
年内变化很大,极不均匀,浙江的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份到每年7月中旬,我们习惯称之为梅雨,这个时期下的雨比较多,还有每年7月中旬到10月中旬,台风来的时候,带来一定雨量,这段时间占全年降雨量70%以上,所以年内分布不均匀。
更为不利的是,年中的降雨,多集中在几场暴雨中,一次降雨过程超过200毫米极其正常,300~400毫米较为多见,超过500毫米也不罕见。
2013年的“菲特”台风,2天内余姚全市平均面雨量527毫米,安吉天荒坪单站达1092毫米。
这样的降雨特点,再加上浙江的地形特征是“山区多,平原低,河流源短流急”,极易形成洪灾;雨后水资源留不住,几无过境水量可利用,又是“一片天对应一片地”,又极易形成旱灾。有人说欧洲人不建水库,那是因为欧洲每年每月降雨平均,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古时因为没有水库,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杭嘉湖除外)都曾是贫穷落后的代表;有了水库(大坝)这一伟大工程后,有效消减了洪灾,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浙江全境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保障。所以,也可以说正是水库大坝的出现,改变了浙江发展的自然条件。
我们从原来不好的自然条件到现在可以利用比较丰沛的降雨量,通过水库,把水蓄起来,既消除了洪灾,又能够利用资源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这样才奠定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设水库大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需求:
一是防洪减灾的需要。
浙江目前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上游基本建有控制性水库工程,全省已建水库4300余座,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其中设置了防洪库容46亿立方米。
水库在浙江的防洪体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新安江水库,控制了10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建成后,其下游洪峰可削减约10000立方米/秒,降低下流堤防高度2至3米,保证了钱塘江两岸和杭州、萧绍平原的安全。。
二是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的需要。
全省水库设供水、灌溉库容93亿立方米,目前承担着3850万人和1600万亩农田的供水、灌溉任务。
随着杭州千岛湖引水工程的建成(约2018年),杭州、嘉兴的城乡供水也将转向水库供水,基本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水库供水的全覆盖!浙江全省5500万常住人口、3000万流动人口都将用上水库水。。水库供水的优点有水质优、保证程度高、制水成本低等。
三是水能开发的需要。
第一是提供清洁能源。浙江水电总装机接近690万千瓦,每年发电量160亿度。第二是华东电网的调峰、调频无法替代,没有它,电网的结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四是环境调节的需要。
浙江的河流也同样存在"防枯"的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城乡水环境形势严峻。浙江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提升改变城乡水环境状况,实现绿水青山。其中,实现河流配水,特别是城市河流的季节性调水、配水,还需水库这一源头。
我们在水库的设计、运行中,都留出了必要的库容和水量用于环境用水,力求在环境有利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水资源。这就是可持续利用!
水库大坝建设,还能提供其他有利条件。
水库相当于浙江大地的"明珠"。它既有防洪的"大肚子",又是供水、灌溉的"大水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作用巨大!必须重视它、关爱它,保护好、利用好!
四、认识与建议
(一)在趋利的同时,更加重视避害。
1、环境。协调好坝上、坝下的水文情势变化带来的影响;重视对水、陆生物生存的影响;把握好水资源调出流域的“度”,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照顾到其他。但是,不可简单地因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放弃作为环境、社会的最重要因子——人类的基本需求!
2、安全上。设计中力求"万无一失",高标准;运行中注重监测,预报,应对各种风险;动态进行除险加固,保证每座水库能够千秋百代发挥作用,能力不降低、功能不衰退、不老化;做好各种风险预案。
3、社会稳定与生产要素。建设期的移民工作,重在舍得付出。政府可以结合下山脱贫、城镇化等工作协同推进,让移民得更多实惠。这样移民工作就可以有序的推进。 要加强后期扶持,还要重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二)不可或缺的大坝(水库)宜早建
随着移民、土地成本的不断上涨,建设成本将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上升,5年左右翻一翻。如不抓紧,部分工程将丧失建设条件(浙江的某工程,4000万总库容,投资将达40亿。)。如果规划的一个工程不建,既对老百姓不负责任,也制约当地社会发展,所以要建的早建,实在建不了的,可以做一些调整。早建设、能早受益。
(三)重新审视、调整水库的功能
由于每一项工程建成的年代不同,开发的初衷不同,管理的部门不同,可能影响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应当将防洪、供水等功能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将环境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往前提。通过综合规划实现,政府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