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简介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on Large Dams) 成立于1974年,前身是中国大坝委员会,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大坝委员会活动;学会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国家一级学术性社团、被评为4A级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单位。
学会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秘书处设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会工作得到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民政部等有关政府部门指导。作为中国坝工技术领域的国际活动窗口和国内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牢牢把握新时期治水思路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要求,围绕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三型”组织建设,强化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会员、服务科技工作者“四服务”职能,持续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和人才举荐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科普宣传平台等“五大”平台,形成了“专业性、国际性、多元性”的学会发展特色,不断推进水库大坝安全、绿色、创新性高质量发展。
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是我国著名坝工专家严恺院士,其后为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家铮院士、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院士、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现任理事长为水利部前副部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矫勇。副理事长由政府部门、流域管理机构、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规划设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担任;秘书长为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贾金生。
学会成立以来,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经验,对内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联合主办了《水利学报》《中国水能及电气化》等期刊;组织召开学会学术年会、中日韩坝工学术交流会、碾压混凝土坝、堆石坝、大坝安全国际研讨会以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等品牌学术会议;推荐全国杰出工程师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设立评选国际大坝杰出工程师奖、水库大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学会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大坝杰出工程师奖、汪韶闻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国际、国内科技奖项。学会依托水库大坝云平台成立的工程医院水库大坝国际大坝分院,也不断为水库大坝科技工作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学会下设15个专委会,拥有会员单位339家、个人会员2.5万余人,其中国际会员近2000人。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开展与大坝有关的技术交流与指导;
(二)组织与协调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试验;
(三)组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促进保护技术在大坝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四)组织与大坝有关的科普宣传;
(五)根据有关规定和国内坝工技术发展的需要,组织翻译出版反映行业发展前沿及技术经验的书籍、会议论文集及国际上与大坝有关的文集和技术公报等;
(六)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组织中国坝工专家参加国际上与大坝有关的学术活动;积极开展与大坝有关的各国同行间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发展与各国事业、企业单位和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友好联系;
(七)组织与大坝相关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八)收集、介绍、交流与大坝有关的信息资料,根据授权开展中国大坝的统计与登记工作,为政府、业务主管单位及各会员单位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九)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要求,举荐科学技术人才,开展表彰与奖励工作;
(十)受有关部门委托承接水库大坝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组织制定并颁布学会标准。
(十一)实现宗旨所需开展的其它有关业务。

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一号A座1266,邮编:100038
电话:010-68781688 传真:010-68712208
电子邮件:chincold@vip.126.com
网址:www.chincold.org.cn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自加入国际大坝委员会以来,除两次执行会议(伊朗、南非)未参加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组团参加了国际大坝委员会历年的年会与大会,并多次发表论文,且有多位专家担任过大会论题的主席、总报告人或专家组成员,这说明中国的参与受到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重视。1987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曾在北京承办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第55届执行会议,有51个国家参加,来宾439人;2000年又成功地承办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8届年会与第20届大会,有69个国家参加,中外来宾达2000余人。

中国于2000年在北京承办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0届大会和第68届年会
经过多次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各项活动,我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宣传了我国大坝建设的成就。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坝工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坝工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共建成各类大坝(高于15m)2万多座,占世界注册大坝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的坝工建设规模为世界之冠。
- 发表了众多论文,出版了反映我国大坝建设特色的论文集,如群众建坝、中国大坝建设、中国大坝50年等,使国际上的同行能充分了解中国大坝建设成绩和水平。
- 促进了中外在大坝领域的合作,增进了友谊。通过国际大坝委员会,许多专家学者应邀来我国参观访问、讲学,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出国咨询、讲学及参予技术交流,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单边、多边合作。
- 推进了坝工技术进步与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了国际大坝建设的发展动态,推动了新坝型、新材料、新工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如面板坝、碾压混凝土坝等技术。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民政部、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等政府部门与学术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当前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大好形式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各方面的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建设和大坝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大坝建设技术更全面地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大坝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简称ICOLD)成立于1928年,秘书处设在法国巴黎,是一个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坝工技术方面公认的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间的学术组织。ICOLD只接受国家会员,目前共有101个国家会员,涵盖了世界上95%以上水库大坝所在的国家。
国际大坝委员会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国家委员会间的信息交流、在一定时间组织年会、执行会、大会及其他会议、组织合作研究和试验、发表论文集、公报和其他文件等多种形式。
国际大坝委员会的主要活动有:
- 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每次讨论4个议题,并出版论文集。截至2019年,召开了26届,大会会议规模为1500-2000人;
- 每年召开一次年会,由东道国选择一个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截至2019年,召开了87届,会议规模约800人;
- 每年与执行会议同时召开专业委员会会议,报告经执行会议通过以后,可以作为技术公报出版发行;
- 不定期出版技术公报,每年出一次年报,每六年出版一次世界大坝登记,每八年出版一次技术术语辞典。
目前国际大坝委员会下设26个专业委员会,即:大坝分析与设计计算,坝的地震因素,大坝水力学,大坝混凝土,坝的填筑材料,大坝监测,环境,大坝安全,坝与调水,水库泥沙,尾矿坝,大坝运行、维护与修复,公共关系及教育,大坝登记和文献,主席辅助委员会,大坝工程特别委员会,坝与洪水,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展战略,坝在流域开发中的作用。我国参加了24个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中国先后有五位坝工专家担任过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们是:原电力工业部 副部长(任期为1981-1984年)、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任期为1988-1991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张津生咨询(任期为1997-200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贾金生副院长(2003-2006)和中国电建集团周建平总工程师(任期为2016-2019年)。
|
|
|
|

|
1981~1984
|
1988~1991
|
张津生
1997~2000
|
贾金生
2003~2006
|
周建平
2016~2019
|
附件: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管理制度汇编.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