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1年度工作总结·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收费项目公示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电力将扮演能源变革中心角色”———专访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
发布时间: 2014-05-16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张运洲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用电与节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规划与管理工作,曾任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曾参与国家电力发展“八五”、“九五”及“十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完成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锦屏水电站输电方案论证等一批大型电源输电系统规划论证工作;承担了包括《全国联网规划研究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

  记者:您认为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跟煤炭及燃油关系大吗?

  张运洲:从大的方面看,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是气候异常,静稳天气明显增多。第一点不必多解释,第二点的具体原因在于近年来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极端静稳天气增多,近地层的大气活动减弱,削弱了空气的自我净化能力,加剧了污染物在近地面区间的沉积。

  从源头上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直燃煤比重过高是引发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占66%以上。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37.6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25亿吨标煤,占全世界当年总量的近一半。此外,城市机动车燃油排放也是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据有关研究,某些大城市PM2.5污染源中,大约20%~25%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

  记者:什么是“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它的详细内涵应该是什么?

  张运洲:在传统能源开发方面,要从粗放、浪费、环境破坏严重的生产方式向精细、集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转变。在开采环节、加工环节、储运环节都应采取相应措施。

  在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由“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的能源生产结构向“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并重”的生产结构转变,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逐步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记者:什么是“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它的详细内涵应该是什么?

  张运洲:能源消费方式变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应扭转当前以粗放供给满足全部需求的状况,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二是应逐步提高终端能源中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降低终端燃煤比重。三是能源消费模式由单向用能向双向互动转变,智能化、互联化应当是发展方向。

  记者:“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有何重大意义?

  张运洲: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在我看来就是要着力改变当前能源与环境对立冲突的发展状况,由损害环境、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向改善生态、清洁高效的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变革有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尽快遏制雾霾大范围长时间蔓延的态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由“重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三是以能源科技创新为牵引,不断提高能效,一定要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下来,控制能源对外依存处于合理水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四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气化交通的发展建设,引导新的生活方式。

  记者:我国应该怎样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变革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张运洲:我认为,关键是坚持电力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电力的清洁绿色发展作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着力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首先要制定总体战略和实施步骤,全社会都应提升理念,凝聚共识。变革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科技突破,社会可承受的成本;一方面还要依赖财税政策、价格机制等激励政策和制度设计。

  记者:能具体说一下吗?

  张运洲:首先,要将发电作为一次能源实现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要方向,加快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煤炭清洁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其比重将逐步增大。

  2013年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约5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65%,美国等发达国家电煤比重达80%以上甚至超过90%。我国发电用煤占比明显偏低,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到2020年,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应超过63%。

  此外,适度扩大燃气发电比重将有利于节能降霾和吸纳可再生能源。未来,随着天然气勘探开发、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突破以及海外引进步伐的加快,天然气供应能力将大幅提高,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步提升。

  还需要认识到,非化石能源除了少部分用于直接供热、制气、生产燃料外,主要通过发电实现其终端利用,主要发达国家非化石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均超过80%。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将达到35%左右,利用总量约7.7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其中,转化为电力的非化石能源占84%。可见电力在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起关键作用。

  记者:电网方面呢?

  张运洲:在电网方面,基于我国国情,应构建以特高压交直流为主体,结构合理、安全经济的全国性骨干电网,推动形成煤、水、核、风、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的跨区输送和优化配置格局。随着国家五大综合能源基地的建设,跨区输电通道承载的能源输送比重将逐步加大,将成为能源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国煤炭新增产量将主要分布在内蒙、山西、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煤炭生产重心逐步西移、北移,生产消费不平衡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煤电应主要布局在西部北部煤炭资源富集省区,重点建设煤电一体化大型煤电基地,东中部地区不要再新建常规煤电项目,通过特高压输电实现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及建设条件,决定了我国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开发模式。跨区输电还将承载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基地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要求,将其消纳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确保实现开发目标和资源高效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难题。

  记者:您认为应该规划怎样的能源变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张运洲:我们认为,2020年前,最重要的是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和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和中东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确保实现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实效。2020年之后,新增能源供应以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人均能源消费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达到峰值,能源效率显著提升,能源生产消费清洁化、低碳化特征基本形成。

  记者:什么标志着“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成功?预计我国什么时候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张运洲:变革成功的标志,应是能源与环境、生态达到和谐统一,形成安全、高效、经济、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呈现“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开发集约化、能源平衡跨国化、能源利用电气化”的主要特征,同时,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和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也将得到较大发展。在能源变革过程中,电力将扮演中心角色,电网是重要的载体和配置平台。

  记者:到那时,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是怎样的图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是怎样?

  张运洲:展望未来图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降低到最小,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大气、土壤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近期来看,随着清洁能源发电、电能替代、智能电网的加快发展,以及对各行各业环境污染物排放实施最严格的治理,特别是省区间的联防联控,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有望在五年内得到明显改善,初步扭转当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全面实现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2/04 10: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