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启友 陈永柏 杨柏华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前言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之一。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提倡和推广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绿色友好工程、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推进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水资源开发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资源开发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支撑作用。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过去的建设方针是考虑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现在的趋势应是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退役等各个阶段的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友好社会。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环境友好的水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勘测和规划阶段——通过可行性研究再检查环境可持续性;实施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继续研究重大环境问题和技术;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研究水资源工程退役的环境保护要求。
2.三峡工程概况与建设进展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等综合效益,工程规模巨大,其正常蓄水位175m,由大坝、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和茅坪溪防护大坝等建筑物组成[1]。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全部工期为17年。
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
三峡工程1993年1月开始施工准备,1994年12月正式开工,1997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2002年实现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6月10蓄水至135 m水位,6月16日双线五级船闸开始试通航,7月10日左岸电站首台700 MW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运行阶段,开始逐步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2004年9月8日,长江干流出现了60500立方米/秒的流量,三峡工程首次发挥拦洪削峰的功能,减轻了中下游防洪的压力;截止2004年底,三峡工程共投产11台机组,累计发电477亿千瓦时,对缓解华东、华中和广东地区的电力紧张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双线五级船闸经过试运行一年,通过了正式通航验收,由于蓄水后川江航道条件得到改善,2004年通过船闸和翻坝的货运量超过4300万吨,大大超过了历史上年通过葛洲坝船闸1800万吨的最高水平。
3.环境友好的三峡工程建设与管理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的水资源工程,其环境友好特性体现在工程的论证与规划、工程设计、建设施工、政策与管理等方方面面。
3.1 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形成建设环境友好产品的规划目标
经过70年的梦想,40年的多方案的论证,多部门多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的科学研究与规划,1992年中国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的建设。其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防洪、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有221亿m3的防洪库容,荆江河段是防洪最危险的河段,三峡水库的运用将使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1000年一遇的洪水发生,三峡工程的调节和分滞洪区的运用,可使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平原免于灾害。三峡水库和堤防、分滞洪区一起形成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环境保证。
三峡工程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改善航运条件。三峡工程完工后,上游河段的危险的礁石和急流险滩将消失,航道条件将大大改善,同时下游荆江河段的航道条件也将改善。这些效益将有利于改善西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
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及可持续使用的能源,三峡电站每年的发电量可替代火电站5000万吨煤的燃烧和800公里的供煤铁路复线,每年可避免大量排出的烟尘、废渣、废水、废气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减轻温室效应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改善我国极不合理的电源结构。
经过长期论证和研究,特别是1979年以后,组织国内外4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系统地开展了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评价工作。为了配合三峡工程论证工作,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列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组织开展了该项目的前期研究。
1985年受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论证。”
1986年6月,原水利电力部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由55名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先后对正常蓄水位、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以及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专题审查。
1986~1987年,在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的配合下,加拿大扬子江联合咨询公司(CYJV)派环境专家来华,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与要求,对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
1991年3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专题预审专家组提出了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预审意见,同年7月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评价成果。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2年2月组织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对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评审,在此基础上,正式批准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书对工程的环境与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包括24类70多个环境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工程的、技术的、科研的、管理的和投资的等。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