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怒江建坝遭遇不当质疑?
发布时间: 2005-06-22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特约撰稿人 石潭
凤凰周刊》2005年第12期,4月25日出版


     由于在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地质灾害、泥沙淤积等方面遭到种种质疑,历时5年多、各种专题论证费用合计已超过500万元的云南省境内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正吸引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目光。怒江流域的现状到底怎样?两库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在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今天,怒江开发与否对我国的能源战略意义如何?近日,记者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电力专家陆佑楣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等两院院士和有关学者,赴云南对怒江中下游流域进行了实地考查。

震惊:生态极度破坏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麓西藏那曲境内,穿越西藏和云南后,在云南潞西县流入缅甸后被称为萨尔温江,然后通过缅泰边境,流入安达曼海,是一条较大的国际河流。

反对怒江建坝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水电开发会破坏这条“处女江”的“原生态”,危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大雪山和小黑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记者在怒江中下游两岸并没有看到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大树,目力所及竟然大部分是光秃秃裸露的山体和小块挂在陡坡上似乎随时要滑下来的田地,偶尔可以看到一些稀疏的次生林、用材林,滑坡、泥石流、崩塌到处可见。

据介绍,怒江两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1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已遭受严重破坏,“三江并流”等自然保护区都在2000米高程以上,其中动植物保护都在2300米以上,核心区在海拔2500米以上。而云南境内目前规划中的最高蓄水位是马吉水电站的1570米。

生态恶化使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急剧下降。根据1999年详查,云南省怒江州水土流失面积达3933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75%。怒江流域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调查统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00多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不断降低。

事实上,怒江早已不是一条“处女江”。怒江-萨尔温江流域,特别是两岸世代居住的千百万人都在直接开发利用着河谷地区的土地、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这条河流的“原始生态”早已被改变。

西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在比如县怒江上游干流上建设了装机4千千瓦的比如电站,之后又相继在怒江上游的4条主要支流上建设了那曲、聂荣、索曲、和夏曲等电站。曾支藏十多年的云南省移民局局长杨骏说:“从87年到02年,我在怒江上游建设了11座小水电站,不建不行,必须以电代柴,不然老百姓把树根,甚至草根都挖掉烧了。”

另据了解,缅甸计划在萨尔温江开发三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其中装机360万千瓦的大山电站已经开工建设。西南林学院副院长杨宇明认为怒江建大坝对植物多样性没有影响,因为怒江河谷地区已经被过度开发,海拔2000米以下已没有什么植物。可能造成影响的是水生生物。他表示,对于在怒江中游产卵的洄游鱼类,如果缅甸水电站建立了过鱼通道,我们也可以考虑修建,如果他们没有建,我们建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小标题)痛心:群众极其贫困

导致怒江生态恶化的根源是穷困,是为了解决温饱。怒江人民太穷了。

溜索是怒江两岸沟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为了到对面的村子去采访,记者亲身体验了溜索的惊险。一块草编的垫子,周围简单地系着四根粗麻绳。人坐在垫子上,将麻绳从身体两边拢在胸前并套在一个类似滑轮的铁钩子上,一手握住麻绳,一手抓住钢丝索。坐好了,手轻轻松开铁索,滑轮便靠着向下的惯性,顺着钢丝索向对岸滑去,速度越来越快,双手被震得奇麻,钩住滑轮的麻绳似乎马上就要脱手而出。耳边只听到呼呼的风声和滑轮尖利的摩擦声,汹涌的江水从身下流过,望之令人晕眩、惊悸。

村里有一个女孩16岁了,没有上学。因为上学要每天溜索到对岸去,家里人怕她出危险。在另一家农户光线昏暗的木头屋子里,靠墙放着两筐土豆和一筐玉米粒,墙上挂着一串干鱼,地中间燃着一个铁架子的“火塘”。所有的家当,“一担就可以担走,不值5块钱。”

云南省发改委主任和段琪至今忘不了自己30多年前在丙中洛种地的知青岁月。“第一年烧一片林子,开出一片地。种地时左手抓住草根防止滚下坡去,右手用小锄头在地上挖出一个个小眼,点上玉米种子,让它自己去生长。等第二年再烧一片,再种。”正是这种“游耕”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使怒江在解放后的30年间跨越了几个农业发展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怒江两岸98%以上的土地面积是高山峡谷,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6%,老百姓只能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原始的“刀耕火种”居然是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一路走来,记者时不时看到两岸的山坡上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那是当地农民在烧荒。由于土地贫瘠,又买不起化肥,老百姓只能用这种方式给土地增肥。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一块地种上几年就要放弃,需要重新烧林、开殖新的陡坡地。

有限的耕地承载着过量的人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所辖4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州长欧志明介绍说,全州总人口50万人,20万属于贫困人口,72万亩耕地大部分是挂在陡坡上的“大字报地”,每亩地的产值回报仅为33元,至少5亩地才能养活一口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0元,是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至今还有5.7万户农村群众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占全州总户数的48.7%。

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材量就达每年50万立方米。记者沿途只看到在江边有一片几乎90度垂直的峭壁上长着几百米原始森林,“太陡了,人上不去才留下来的,不然早砍光了。”欧志明介绍说,现在甚至70度的坡地都有人耕种,经常发生人、畜坠落事故。

“山上潮湿阴冷,农民家的火塘一年365天是不灭的,再珍贵的树木被砍回家都和普通薪柴没有两样。烧荒时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