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2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首次达到初步设计的175m正常蓄水位。随着世界最大水利工程逐步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其防洪、发电、通航等所有功能都将在实现优化调度的条件下,达到设计正常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m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对蓄水过程平稳有序表示肯定与祝贺,并勉励三峡建设者继续严谨细致地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枢纽和电站运行安全,深入探索蓄水规律,发挥好工程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蓄水至175m后将体现出其四大效益
Ⅰ 防洪效益
防洪库容为221.5亿m3,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初步统计,三峡工程今年的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3亿元。
Ⅱ 航运效益
库区通航水深4.5m的航道达548km,平均宽100m以上,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从坝前直达重庆,长江的黄金水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Ⅲ 发电效益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0MW,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左右岸电站的26台机组可在高水头下达到其设计能力,实现最大发电效益,日发电量突破4亿kwh。与燃煤电站相比,三峡工程目前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Ⅳ 供水效益
充分利用调节库容,在枯水期向下游补水。三峡工程可以及时启动生态补水调度机制,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为改善中下游通航条件和缓解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状况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