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马洪琪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矫勇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向马洪琪院士转发了证书、奖章。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张建民,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等领导专家出席仪式。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樊启祥主持仪式。
在授奖仪式上,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贾金生介绍了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马洪琪院士终身成就奖有关情况;现场播放了马洪琪院士事迹专题片。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矫勇理事长表示,马洪琪院士获得世界坝工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既是马洪琪院士个人的殊荣,是世界坝工建设者们对马院士在坝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崇高敬意,也是我国坝工界的荣誉。
矫勇理事长指出,马洪琪院士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从事坝工领域研究的著名专家和探索者。当我国的坝工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当我们面前已经没有前人走过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在崎岖的科学的小路上攀登的时候,马洪琪院士的研究工作和他的杰出贡献为我国坝工领域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马洪琪院士获得国际大巴委员会终身成就奖的时刻,我们体会马院士的初心,那是为人民的利益、为国家的富强发展水电的初心,是勇攀科学高峰,让中国坝工事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初心。这也是从事坝工事业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中国工程院何华武副院长强调,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水库大坝是大国重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马院士用其投身水利水电生产工作五十年的工作生涯,尽职尽力践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职责,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优秀的答卷,以身作则地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卓越的榜样。马院士身上,有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团结、实践和奉献等闪亮精神,他是水利人的表率,也是工程界的标兵。

清华大学史宗恺副主任表示,马洪琪院士行胜于言,将一生奉献给祖国西南的水电事业,专注工程一线50余载,默默为祖国贡献着智慧,并创造性地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他一生不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幸福而生活,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努力。马院士身上的家国情怀、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踏实精神值得所有年轻学子学习。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舒印彪指出,当前,华能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入新的关键时期。这一宏伟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加倍努力。我们要向马洪琪院士学习,以典范力量激发大家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要学习他坚守初心、恪尽职守的忠诚品格,终身奉献给党的事业、国家事业和水电事业;学习他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精神品质,在祖国最需要、任务最艰巨、条件最艰苦的岗位上苦干实干,数十年如一日;学习他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过硬作风,直面挑战不退缩,遇到困难敢斗争,面对挫折不低头,时刻保持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精神状态和大无畏气概。

对此,马院士本人表示,水电建设没有个人冠军,只有团体冠军。这项荣誉的获得,不仅是个人的光荣,也是中国水电界的光荣。他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实现华能集团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为推动世界水电技术进步努力奋斗。

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于2000年9月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8届年会(北京)上设立,授予对世界大坝发展做过突出贡献或在坝工领域有重大成就的专家,获奖者年龄一般在70岁以上,每年评选1至3名。2019年度全球共有两人获此殊荣,第二位是来自英国的著名碾压混凝土坝工程专家Malcolm
Dunstan博士。
文字报道:周 虹 陈丹妮 图片提供:华能集团
链接阅读:

马洪琪院士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达52年,他从水电站一线工人开始,主持和参加了30余座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在高坝建设、地下工程、高坝通航等领域成功克服了诸多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成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先世界的领军人物。
在高拱坝建设方面,围绕小湾拱坝的重大技术问题,协同攻关,建立了特高拱坝关键技术体系,引领高拱坝建设迈上300m级台阶。小湾拱坝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研究成果在锦屏一级、溪洛渡和白鹤滩等高拱坝建设中广泛应用。
在高土石坝安全建设方面,依托糯扎渡工程首次成功研发了“数字大坝”系统,是世界大坝建设质量控制技术的重大创新。糯扎渡大坝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研究成果在两河口、双江口和长河坝等高土石坝建设中成功运用。
在高碾压混凝土坝建设方面,他研发建成了一套施工质量智能控制及管理信息化系统,成功运用于中国最高的黄登碾压混凝土坝(高203米),促进碾压混凝土坝技术迈向新台阶。
在高坝通航技术方面,依托景洪升船机建设,带领团队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和安全保障措施的水力式升船机。国际航运协会内河委员会主席Philippe教授评价认为“中国发明的水力式升船机从原理上突破了传统升船机的技术瓶颈,更具技术优势,是升船机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在地下工程方面,他提出了地下洞室群施工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安全建设的五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工程安全优质建设,研究成果被普遍采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马洪琪院士共获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马洪琪院士主持和参加建设了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澜沧江小湾、糯扎渡等中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30余座,以及缅甸、柬埔寨等多座境外水电工程,历任锦屏一级、两河口等20余座世界级水电站工程特别咨询团专家组组长或专家组成员。
马洪琪院士致力于推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兼职教授及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关爱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常年活跃于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等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