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西南大旱成因的权威声音在哪?
发布时间: 2010-04-20 来源: 华商网-新文化报 作者: 访问次数:

    进入4月,西南旱情仍在肆虐。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4月8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西南抗旱救灾的形势依旧严峻,围绕着这次大旱的成因和蔓延的传言,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但却始终没有来自科学界的权威声音。4月4日,出席第十六期小谷围科学讲坛的广东气象部门首席专家、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一语中的:“一个能体察到的隐忧是,大旱发生后,科学界对此几乎失声。这才让‘美国报告’、‘祸起三峡’等传言不胫而走。这说明,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和科学界应该发出权威声音,规范舆论宣传。”

  争论一

  “木桶理论”一戳就破

  2006年8月,川渝发生百年不遇大旱,自称为“民间科学家”的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率先提出了“四川盆地木桶效应理论”。王红旗认为,三峡大坝是挡住气流入川的瓶颈,好比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变长了,影响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这一次西南大旱,“木桶理论”再次在网络上热传起来。杜尧东则认为,长江三峡河道并不是海洋水汽向内陆输送的主要通道,所谓的“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段河道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程曲折与岸壁糙率的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吹不到四川盆地。”杜尧东说。

  争论二

  “桉树林说”失之偏颇

  争论西南大旱的成因,再次翻出了橡胶林和桉树林的旧账。在云南,橡胶投资甚至比房地产还狂热,1994年到2007年,生胶收购价疯涨900%,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则供木浆造纸之用,仅两三年就可收获,云南桉树林达3000万亩。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有研究显示,每亩产前期橡胶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吨,开割的橡胶林每年每亩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桉树则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加剧旱情。

  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祥对此回应,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证明,种植桉树林和橡胶林导致了此次旱灾。据介绍,云南的桉树林种植地集中在普洱、文山等地,而橡胶林种植地集中在西双版纳。而在此次旱灾中,旱情较为严重的是文山、红河、昭通、保山等石漠化严重或森林植被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橡胶主产区受灾相对比较轻一点。

  杜尧东也认为,说种植桉树和橡胶是导致此次干旱的直接诱因,明显失之偏颇。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在雷州半岛的多年实测数据显示,桉树林夏季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明显的,桉树人工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明显。

  争论三

  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大坝无关

  就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出现严重旱情。四国认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国际河流,而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导致其旱情加重。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则表示这种批评是毫无根据的,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大坝无关。他们认为,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湄公河流域。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正在跑马圈水式地上马大型水电项目,这些水电项目是否会对当地河流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有着多次坝区实地考察经验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高季章则说,事实上很多地方未开始建坝之前植被已经被破坏得十分严重了。杜尧东也表示,这次大旱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太多的水利设施,无法储存大量的水资源。

  说法一或与全球变暖有关

  干旱是否与全球变暖相关,也成为争议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与此对应的是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杜尧东说,全球变暖是一个大背景,很难说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暖无关。

  说法二只是季节性干旱

  2003年,美国国防部向总统提交的一份名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中预测,“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的一些关键地区会出现特大干旱,干旱状况会持续10年,中国甚至将由南涝北旱转为南旱北涝。”


  西南旱情发生后,这份来自美国的预测再次被炒成热点。杜尧东10日对此回应,美国报告的预测和这次西南干旱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西南旱情只是一个季节性的干旱,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说的不是一件事。”杜尧东说,今年的西南旱情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南旱北涝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北方普遍旱、南方普遍涝的情况,更不要说南旱北涝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干旱地区持续多年大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

  说法三旱涝没有必然联系

  杜尧东预测,进入5月后随着西南地区雨季的到来,降水会逐渐增多,旱情将有望得到缓解。但对于当下“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传言,杜尧东并不认同。“形成旱灾或洪涝灾害的大气环流是不一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不一定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杜尧东说。“旱是一大片,涝是一条线。”杜尧东认为,大旱和大涝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