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2006年5月20日14时;地点在中国长江西陵峡三斗坪。一个跨越时代的水利奇迹,此时此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毕,一座举世无双、横锁长江的三峡大坝在这里全线建成,长江三峡为之巨变。
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无数奇迹曾在长江诞生。
三峡工程设想从开始提出,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前后历时近百年。
“三峡水力之富,甲于全世界。”“四川平原之水,以宜昌峡为惟一出路。”缘于长江三峡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天然地形,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萌生了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的设想。
民族伟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制定的《建国方略》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不仅是国人,美国知名水坝专家萨凡奇也曾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20世纪40年代,他数次到三峡考察认为:“长江三峡的自然条件,中国是惟一的,在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但那时战火纷乱、国力羸弱,修建三峡工程,终究还只归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纳入国家战略。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讨论长江防洪时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雄奇诗篇,传递出截江驯水的壮志豪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建设三峡工程日渐可行。但因工程关系重大,涉及巨额投资、环境保护、水利安全、移民安置等诸多问题,三峡工程一直在进行周密论证。
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重新组织400多位专家进行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大多数专家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1992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经过两年前期准备,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经过无数建设者的奋战,前后历时10多个春秋,三峡工程的最核心建筑物——三峡大坝如今全线建成。
三峡工程改变了什么 三峡工程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巨型水利枢纽工程,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昨日,是大坝全线建成后的第一天,这意味着整个工程的完工已指日可待。记者就它要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作了全方位的采访。毫无疑问,三峡工程将在应对能源危机和防洪上发挥重要作用,将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良性变迁。同时,它将成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为东西部的全方位融合大开“方便之门”。
改变一:遇上千年一遇洪水也不怕
今年42岁的陈建住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离三峡大坝下游约2公里,谈起以前长江发洪水他就 胆战心惊。长江未截流前的此季节,两岸居民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洪水在某个晚上便涨到了家门口。1998年发特大洪水时,陈建正准备外出打工,由于洪水使他推延了出发时间整整半个月,导致他在北京找的一份月薪丰厚的工作丢掉了。
基于要应对洪水之患,防洪成了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库蓄水高程达175米后,其防洪库容能达221.5亿立方米,差不多是四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一旦有特大洪水来临,有关部门可按既定程序调节该水库库容,及时有效地调控洪水。长江中下游的150万公顷耕地和1500万人口,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科学保护”。下月6日,三峡大坝右岸围堰有望爆破拆除,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将正式发挥。
荆江两岸江汉平原上的居民,是长江两岸受威胁最大的居民,而通过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段的防洪标准自“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哪怕是遇到了“1000年一遇”的洪水,也可防止毁灭性灾害。有了安全感,中下游的人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和谋生。武汉等城市的沿江地带,势必会建成更多休闲娱乐设施。
改变二:农家用上“永不消失的灯光”
“期待着三峡的电输到重庆,住边远地区的我们也能沾光。”南川大有镇位于渝黔边境,村民陈秫贵一家经历过独特的照明变化。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靠割松树油或劈砍松枝做照明,而后又烧起了煤油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用上了当地的“水力电”。遗憾的是,因电力不稳,灯光却显得特别昏黄。有时吃晚饭一桌子客人要举杯相碰时,电却突然停了,弄得大家尴尬不已。直到2000年初,他们的用电才有了基本保障。遇到久旱,停电的事依旧时常发生。
按照预先的规划,三峡水库的电会渐渐送到包括重庆在内的众多省市,这些地方的“电荒”一定会得到缓解。类似陈秫贵的众多农家,会用上“永不消失的灯光”。到三峡工程全面完结,每年可产生847万千瓦时的巨大电能,上海等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紧缺的城市,能得到有效电力保障,“可以减少国际能源市场炒家和其他国家的恶意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可在我国内陆诞生一片1000多平方公里巨大水域,长江中下游遇上天旱不必恐慌,国家对水的调控有备无患。北方干旱城市,能靠三峡水源把“南水北调”变成现实。
改变三:西部省市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于长江上摸爬滚打30年的张老大(化名),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