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战士眷恋沙场,敬业的工程师离不开喧腾的工地。
干了一辈子水利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委总工程师郑守仁,终究因病不得不离开三峡工地住院治疗。那是2005年的秋天。
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巍巍三峡大坝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大幅增长,捷报频传。由于发电机安装顺利,整个三峡工程工期都有所提前,三峡大坝的土建部分2006年能全部完工。2005年,长江委完成的《长江三峡工程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及措施研究》、《长江三峡二期工程三峡船闸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三峡枢纽接地技术研究》成果同获“湖北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原定2006年全部投产的左岸14台发电机组,2005年9月15日全部投产,整整提前了1年。工期提前可以多发700多亿度电,增加150亿元左右的收入。与三峡大坝息息相关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身为三峡工程设计总成技术负责人,为此深感欣慰!
然而,当他被医生强制性包围在 “白色世界”里,这对1994年以来就奋斗在三峡工地的郑守仁院士是一件很无奈又很痛苦的事。
郑院士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身不由己。
三峡工地少了郑院士的身影,许多重要会议听不到郑院士的声音,郑院士住院治疗的消息不胫而走。
曾经跟随郑院士奋斗在隔河岩、三峡工地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从郑院士住院的第一天起几乎每天都打电话问询病情,还利用出差路过的机会到医院探望;手术后,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和长江委主任蔡其华关切地慰问看望;三峡总公司李永安总经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佑楣以及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曹广晶、林初学、毕亚雄、樊启祥,以及彭启友等许多部门负责人闻讯后心急如焚,十分关注,分别从北京、宜昌、昆明来到汉口同济医院关切地问候探望郑院士,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还有曾在工地朝夕相处的长江设计院的领导专家们,更是格外的关注导师的健康。为了实现建设一流工程的共同心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三峡情”。
此时,病榻上的郑院士更加不安和焦虑,三峡三期工地如火如荼,工作如此繁忙,大家还不顾旅途劳累、抽休息日来看望自己,这不是增加了大家的负担吗?这沉甸甸的情义一直压在郑院士的心头。
但是,看到昔日同甘共苦的同志们,尤其是能带来工地建设新情况,郑院士感受到浓浓的亲情,精神为之振奋。“右岸大坝预计年底全线达到高程185米的目标能否实现?”“三期浇筑拆模了没有,地下厂房的施工洞打进去多少?” 禁不住郑院士的询问,大家相见时更多地是商议三峡工程的要事。病房成了临时会议室。
三峡工地需要郑院士,郑院士牵挂三峡工地。为了赴三峡总公司之约商议工程事宜,2005年7月1日,他从北京开完中国工程院院士会议匆匆回到宜昌,7月3日再次赶赴北京参加另一个重要会议。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忽视了自己的健康状况。
治疗中的郑院士对大家的关心问候心存感激,更盼望早日出院回到日思夜想的三峡工地。他心里揣着一本三峡工程的年谱,当我们前去看望他说起时,他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三峡右岸大坝2006年底全线达到坝顶高程185米,2006年10月初下闸蓄水,16日蓄水至156米水位。2005年底,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建至坝顶,2006年5月完工。右岸电站主厂房2005年10月陆续浇面,大坝右边的“缺口”里,将安装12台发电机,在2008年全部发电,标志三峡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自古言“男儿有泪不轻弹”,郑院士的泪饱含着深深的三峡情啊!
那时,静坐在病房里的郑院士,沉思的目光常常透过窗外,凝视无限远方,仿佛看到日日升高的巍巍三峡大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