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丹江口--生态立市 保护中线水源
发布时间: 2005-12-08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湖北省丹江口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经济强市、旅游名市、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生态理念统揽全局,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大机遇,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库区水土流失,保护库区生态与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活了水文章。如今,丹江口市森林覆盖率达39.3%,并且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生态与环境的改善,不但确保了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天然洁净,而且使丹江口市逐步向旅游城市、文明城市迈进。

  “江南”自然修复,“江北”生态农业

  坚持以生态理念统揽全局,“生态立市、经济强市、旅游名市、文明城市”,这是丹江口市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个重大机遇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丹江口市水务局紧紧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努力工作,不但为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作出贡献,而且推动了丹江口市的健康发展。

  汉江穿丹江口市而过,将其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区域。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中线水源地水质清洁,针对不同地貌、区位和发展水平,丹江口市水务局采取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模式。地面植被较好的“江南”采取自然修复模式,以能源建设、水系配套,促进生态自我修复,推动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北”,采取生态农业和科技示范治理模式,坚持“寓治理于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的思路,发展流域经济,以建设基本农田和大型经果林基地为突破口,实施水系配套和小型水保工程建设,改善中线水源区水环境。

  丹江口市水务局局长郑文君介绍说:在生态治理中,我们以建设中线水源区良好水环境为目标,转变传统思路,从主要依靠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并重转变,按照水土流失防治与高效农业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景点建设、村庄美化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面源污染控制有机结合的思路,加大治理力度。

  按此思路,丹江口市将生态治理示范区定位为三大区域:一是远山生态自然修复区,实施封禁治理和生态林补植措施,提高区域生态防护功能;二是郧丹公路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主,狠抓农村能源建设、生产条件改善等,为大面积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三是丹江口库区沿岸橘、橙经济林果开发区,以柑橘产业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加快发展具有库区特色的绿色环保小流域经济。

  按此思路,丹江口市生态治理取得喜人进展。江北习家店青塘流域五龙池,原是个土地瘠薄、耕作无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2003年10月28日至2004年4月底,经短短6个多月时间治理,这里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拦蓄截灌排配套齐全。今年11月27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采用混凝土护圈和石坎高标准衬砌的梯田,采取了黄花菜、金银花生物措施护坎,同时配套修建了河堤、灌溉渠道、水库、田间机耕路,“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成网”,气势宏大,规模壮观。

  恢复林草植被、科学施肥
  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是丹江口水库水质和丹江口市生态保护的两大危害。

  郑文君局长介绍了他们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思路:在中线水源保护区周围的小流域设立三道防线,形成上游保护带、中游控制带、下游过滤带。在流域上游实施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禁治理等措施,建设林地保护带,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在流域中游集中于生产用地水土保持改造,减少径流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控制面源污染,同时结合沼气池建设,控制人畜排泄污染,建设重点污染控制带;在流域下游重点实施经济林、草地建设,拦截污染物,保护水质,构件林草过滤带。

  按此思路,丹江口市狠抓了以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沼气池、以电代柴为主的农村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生态修复措施,纳入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范畴,形成了新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此举使生态植被迅速恢复,森林覆盖率增长了5.1个百分点,并使治理区内50%以上的群众用上了沼气,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8.2万吨。

  生态植被恢复使水源区气候发生了明显改善,年均降雨量明显增多,为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年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的减少,也保证了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优良。

  丹江口市还通过科学布控观测站点,形成小流域监测网络,有效监控项目区水质变化情况,并根据观测得到的农村生产生活对水质产生影响的基础资料,积极探索出丹江口库区适宜的防治面源污染模式,为中线水源区水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3年来,丹江口市投资近亿元,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河道及库区湿地,开展库周水生植被建设,建立环库周防护林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共调剂种苗6000多万株,完成退耕还林18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了大柏河、青塘河、黑沟河等一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其中蛤蟆口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初步形成了远山生态修复、近路高效农业、库区优质橘橙综合治理等新格局和生态防护体系,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生态立市,全力打造山川秀美的中国水都,丹江口市在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为子孙后代打造着一个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