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应对流域性大洪水,长江准备好了吗?
发布时间: 2016-06-21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新华社武汉6月16日电  题:应对流域性大洪水,长江准备好了吗?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黄艳、李思远

  “基本可以安澜。”强降雨来袭,局部地区洪灾多发,长江水位一度超历史同期——长江可能再度发生1998年般流域性大洪水的预警,主汛期之前就已传开。屡遭水患的长江准备好了吗?长江防总副主任陈桂亚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江防洪体系今非昔比,如果发生1998年那样的流域性大洪水,中下游蓄滞洪区无需启用。

  上游拦洪:从无库可用到库群“联调”

  猛兽般洪水冲毁长江堤防、吞噬沿岸村庄,官兵徒手筑起人墙阻挡激流、干部群众不分昼夜巡堤排险,紧抱树枝侥幸生还的孩子、泽国之中被迫转移的人流……有关“98抗洪”的记忆,并不遥远。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致长江中下游五省死亡15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

  当时,三峡工程刚刚在1997年实现大江截留,而长江上游也没有一座可以用于调度拦蓄洪水的水库,1998年投入使用的二滩水电站也是于2011年才真正落实防洪库容。

  18年后,长江防洪体系已今非昔比。2008年,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75米试验蓄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研究三峡水库防洪调度。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2009年《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

  按照这一方案,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在科学调度的前提下,可以抗击1998年级别的洪水,基本不用启动分洪区。

  仅凭三峡水库的调度,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就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特别是长江上游水库群的陆续建成,对长江流域防洪的联合调度效应开始形成。联合调度的上游水库群,从2012年的10座、2013年的17座,到2014年达到了含三峡水库在内的21座。

  “这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意义重大。”陈桂亚说,“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编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水库群防洪能力。”

  据介绍,上游21座水库群的防洪库容总计363亿立方米,可以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和错峰,为中下游减少65亿立方米的洪量。“到2022年,上游两个大型水库陆续投入使用,还将增加100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陈桂亚说。

  “1998年的大洪水,荆江河段1700多公里超警戒水位,24处溃口,最高峰时,48万人上堤抗洪。”经历过1998年抗洪斗争的荆州市河道管理局总工程师杨维明说。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少军介绍,仅湖北,1998年就有4974处险情,重大险情540处,其中34处为溃口性险情。

  灾难还是希望,系于长江大堤。牺牲了19名解放军官兵的簰洲湾溃口,就是因为大堤不稳。

  “那个时候的大堤,大多都有堤顶欠高、厚度不够、坡度太陡、堤身薄弱等问题,洪汛来临,散浸、管涌随之出现。多年没有维护加固的大堤,千疮百孔。”徐少军说。

  1998年后,国家和沿江各省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江干堤进行加固维护。长江委防办主任陈敏告诉记者,1998年底,国家全面启动加固长江干堤工程。

  国家对长江干堤的投资,仅1999年的投资,就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所有投资的总和。据长江委规计局副局长张明光介绍,到2002年,经过4年的建设,跨越鄂、赣、湘、皖四省的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

  巍巍大堤,镇锁“长龙”。

  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启动后,国家又开展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

  “隐蔽工程”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共28个项目,总投资64.9396亿元,共涉及堤防长度1935公里,河势控制项目涉及河段长630公里。

  今年汛期,在长江汉口江段,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局长刘少安指着已经种满花草的长江干堤斜坡说,这是加固中间堤防的护坡。在宽约5米的堤身中间,约有两米的厚度就是防渗墙。

  在大堤对面的楼房外墙上,记者看到1954年、1998年洪水水位线。刘少安说:“现在的堤防可以稳稳将这两个级别的洪水挡在河道内。”

  2005年至今,国家及沿江各省也加强了堤防维护整治,3570多公里的干堤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固。如湖北石首市北门口的崩岸,曾经严重威胁到石首市城区防汛安全,如今已得到了守护治理。

  陈敏说,经过1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长江大堤,已成为固守长江两岸的“钢铁长城”,“与1998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汛情监控:从人工测报到自动监测

  沿江洪汛真相,是长江防汛的调度与决策的依据,对全流域防洪举足轻重。

  记者在长江防总指挥部看到,现代通讯和监测手段的运用,已使长江流域汛情监控系统发展到了“当年不可想象”的地步。

  徐少军回忆说,1998年汛期,报汛用得最多的是“打电报”。“每天报三次,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水位流量靠的是人跑过去测,然后回来用电报传输。”

  “那个时候,条件差啊。水位靠人眼看、手工记,传输靠发电报,指挥部拿到的数据往往滞后好几个小时。”陈桂亚说。

  如今人人都有手机,指挥、调度、协调、沟通快捷。

  更为重要的是,长江流域所有的水雨情监测都实现了自动化,依靠现代化的监测站点和设备,自动报汛。

  “现在,20分钟以内,全流域所有报汛站点的信息可汇集到长江防总,30分钟以内可报至国家防总。事实上,很多信息10分钟之内就到了。”陈桂亚说,基本可以通过电子系统,实时监测数据。

  气象水文预报预测技术的大幅提升,提升了预报精度、准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全面提升。一个明显的感受是,现在的天气预报比20年前准了很多。”徐少军说。

  同时,指挥体系建设、防汛预案设置等,都比18年前完善了许多。陈敏说:“上世纪90年代没有规范的应急预案,而现在,从国家层面到流域、再到沿江各省市县,都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果出现状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可及时精准应对。”

  6月中旬,随着中下游各大支流的水位暴涨,长江流域已首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

  “这些非工程体系建设,是另一个钢铁长城,织就一张全面、专业、快速、灵活的防洪体系保障网络。”陈敏说。

相关信息
 ·三部门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排查工作
 ·2016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长江委发布《2014年长江泥沙公报》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