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开发仍存障碍
发布时间: 2015-12-21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破除地缘政治干扰、建立能源互联机制是关键

文/刘浩

    日前,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十三五”中国能源发展重点落实的项目中再次明确了深化周边和沿线能源国际合作,推动重大能源项目落地,继续推进核电、水电、火电及特高压输电“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作为与周边国家水电合作的典范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开发项目存在巨大挖潜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水电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已投资和合作开发及拟投资和合作开发的水电项目近60项,总装机容量近3600万千瓦,其中已建成460多万千瓦,在建1200多万千瓦,处于前期阶段的约1800万千瓦。

    十几年来,中国电力企业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河次区域电力合作,通过绿地投资、股权并购、BOT、IPP等形式投资火电、水电、输变电等项目。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战略框架》,中国仍将充分注重大湄公河干流生态平衡、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电力项目开发建设,致力于电网互联、次区域电力贸易协调发展。然而,合作开发背后却仍面临多方掣肘。

共同开发难题待解

    国际河流开发本身就比较敏感,争端很难避免,风险较大,境内外水电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市场消纳问题也比较突出。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跨境的河流,流域国家在如何进行开发,如何进行控制等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电源的资源点与电源消纳的市场点并不完全匹配,各国政府之间就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利益保障,以及如何进行互联互通的建设等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政府间协议几乎为零。

    公开信息显示,次区域间,老挝、缅甸、柬埔寨是水利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但这三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较少,经济体量不大,不能消耗所蕴藏的水利资源;而泰国、越南虽然水利资源不丰富,但人口基数大,经济体量大,近些年发展了很多气电、煤电,但这些国家缺煤,大部分需要进口,如此形成了一种不均衡的现象。

    此外,地质风险、信任风险和政策风险也十分常见。

    上述专家称,有些区域不仅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连水文气象的资料都不全,导致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使投入增多。而且,项目搁浅的案例也并不鲜见,如柬埔寨柴阿润水电站项目便由于当地民众的反对而尚在博弈中,再比如缅甸的密松水电项目,因为反对组织的干扰而致使中资遭遇巨大损失。

    此外主权担保的问题、融资的问题等也较常见,也同样不同程度制约着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项目的整体开发。

互联互通尤为关键

    “走出去”战略、深化周边和沿线能源国际合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日益凸显。据统计,相同的项目在境外的投资利润要比在国内多出10%左右。但如何规避投资风险,防止项目搁置甚至失败,需要深入研究。

    据了解,目前业内主流的观点集中在政府间协调机制建立、项目规划、人才技术交流,以及文化融合等几个方面。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间应协调机制。中国政府与次区域间政府应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清洁能源合作和联合工作机制,在相关工作机制下,协调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相关政策、资金、技术、管理、调度等重大事宜,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避免经济项目政治化,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毕竟整个次区域由多个发展不均的国家组成,各国的优先考虑点永远不一样。即便只涉及到与其中某一个国家的合作,也会涉及到周边国家,多方合作则更加复杂。这方面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案例,值得参考。

    其次,统一规划和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若不对整体区域的规划进行经济形势的考察,就无法对电源点与市场点进行匹配,也就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联合规划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加政策开放度和透明度,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对于次区域国家来说,能源的互联性尤为重要,通过相应的基础设施把区域间所有水利资源整合起来,把水电进行互联互通,就能够把潜在的水利资源进行开发,使可再生能源得到更大范围的高效利用。

在人才方面,业内人士建议应该深化人才和技术交流。

“中国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电力行业无论是装备制造还是设计施工,包括电网运行,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可以把这些优势跟东南亚国家进行深入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电力技术装备交流,针对地区内设置的清洁电力发展问题,积极探索,联合规划研发,建立试点示范项目,提高地区常规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办学以及专家交流等项目,共同建立具有国际电力合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跨国电力合作的管理水平,为今后电网互联中电力建设运营制造设备提供专业人才储备。”业内人士称。

对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文化了解和融合共通已成为业界共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在进行国外电力项目投资时,应重视对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投资环境的了解,加强区域能源的了解和融合,中国区域企业应积极了解合作当地的文化习俗,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合作,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且合作双方乃至多方还要加强电力行业、理念的交流,实现合作双方的融合发展,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通过地区电力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地区的贸易,推进经济合作发展,成为加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潜在引擎。

(来源:中国能源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