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 2015-06-24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2015年5月29-30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南京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2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他强调,保障国家水安全,事关民族永续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全面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陈雷指出,我国水情复杂,治水任务繁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显现,我国水安全面临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水安全保障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提高水灾害风险防范水平,拉动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从民生福祉保障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水利在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薄弱环节。从气候变化应对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应对水旱灾害的复杂性与难度越来越大。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当前我国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

  陈雷指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着力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产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水利问题,加快构建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治。统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陈雷强调,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一是切实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全过程严格管理。大力推进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积极开展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大力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构建全方位节水格局。完善节水法规与标准体系、财税优惠政策、宣传教育体系,强化全覆盖政策支持。二是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健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及风险管理机制,着力增强防洪保安能力。抓紧实施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三是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不断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在国家层面,以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重要控制性水库为中枢,南水北调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依托,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格局。在区域层面,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在工程层面,深化河湖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四是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控制、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管,带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加强华北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积极探索不同水资源、水生态条件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五是不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健全现代水治理体制。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平台和制度体系,积极培育水市场。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陈雷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水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强化联合攻关,破解水利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水旱灾害机理及综合防治措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理论基础和实践、节水理论方法研究和技术产品设备研发、雨洪资源利用以及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黄河水沙调控与滩区治理关键技术、复杂条件下大型水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地下水监测评价保护治理技术、流域水生态系统及河湖湿地生态修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利科学研究院,鼓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和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专家院士作用。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科研环境,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水利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广泛吸纳行业内外、国内外院士专家力量,形成科技兴水合力。四是强化国际合作,共享水利科技进步成果。学习借鉴国外水治理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鼓励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利技术、产品和标准走出去,全面提升中国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此次高端论坛为期一天半,以“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水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水旱灾害、水生态与环境、水工程建设与安全管理、海岸与近海工程方面等5个议题,共有13个学术报告、1次圆桌讨论和25次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张建云、王浩、任南琪、王超,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伊恩·汤恩德、荷兰工程院院士马塞尔·斯蒂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士和皇家学院院士爱德华·萨迪克、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斯洛博丹·西蒙诺维克、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丹尼斯·拉特玛依尔、世行首席大坝专家亚历山大·帕尔米耶里等13位中外专家做特邀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加拿大国家工程院、加拿大皇家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荷兰工程院的24位院士,50多家国内管理、教育、科研、工程设计单位和12家国外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工程设计人员出席论坛并进行深入交流。

(来源:水利部)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