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专访 | 王浩院士:深挖节水潜力 共筑幸福江河
发布时间: 2020-04-07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在纪念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之际,围绕“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主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中国水利:请问王院士对“节水优先”如何理解?我们国家未来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浩:所谓优先,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一件事情或是一种措施放在其他事情和措施之前,“节水优先”就是把节水放在其他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的前面,作为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首要策略选项。我认为“节水优先”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去理解,一是要按照国家“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制定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优先考虑节水因素,量水而行;二是将节水作为保障国家和区域水资源安全的优先路径,节水要优先于其他开源措施,特别是优先于外流域调水措施;三是将节水工作置于水利或水务工作的优先位置,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我国的节水是受缺水和水污染问题解决实践驱动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缺水推动了农业节水发展,80年代工业缺水与水污染推动了工业节水与循环利用,90年代城市缺水和减排需求推动了节水型城市建设。进入21世纪,为应对区域性、系统性水问题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随着节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更是在用水总量微增长的情况下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用水效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与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水安全形势需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比,节水不充分、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节水存在“不充分”问题。我国用水效率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仍有差距。2017年全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70m3,是掌握数据的60个国家平均水平的1.1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5倍。北京和天津代表国内较高用水水平,其万美元GDP用水量分别为101m3和93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优于高收入国家230m3的平均水平,但距先进水平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还有一定差距。节水存在“不均衡”问题。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配,如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华北地区依然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超采治理与粮食安全保障矛盾难以协调,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是能源基地建设用水与农业和生态用水竞争矛盾突出。此外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用水效率水平也很不平衡,一些缺水地区用水粗放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节水存在“不持续”问题。主要由于节水的经济机制不健全,加之管理上存在不严不细的问题,导致许多地区和行业节水的成本远大于多供水的成本,影响了用户节水的积极性,一些地区甚至宁可进一步超采地下水,也不愿去节水,许多国家大量投资的节水工程难以运行和发挥效力,内生动力机制不足,致使节水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基于这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强化落实“节水优先”:一是加强水资源论证和适水评价,将节水作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新动能。全面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对涉及重大水资源配置的工业、农业、能源等专项规划及重大产业基地规划,城市新区类规划,工业(产业)园区类规划等,要开展水资源论证;推进适水评价工作,建立区域、单元、产品、工艺等适水等级标准、评价技术方法与第三方评估机制。二是加大先进适用节水技术与工艺推广,补齐节水工程体系短板。完善构筑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动水肥一体化精准精量灌溉控制、工业高效冷却与循环利用、废污水分级分质处理回用、海水正渗透淡化等行业先进实用节水技术及设备推广应用;完善高精度管网漏损监测、工业生活用水量测控一体化设备、灌溉用水简便通用测量、水效智能检测等适用管理设施体系;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及产品的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完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全民、全产业和全过程科学节水。制定“区域—行业—单元—产品”分级节水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节水型行政区、节水型行业、节水型单元创建标准和节水型产品评价标准。制修订各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完善用水过程技术规范,完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及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的制订,在高耗水行业和主要用水产品中推行强制性节水标准。建立非常规水源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标准。四是创新实施利于节水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健全节水经济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节水的水价体系,发挥水价对各行业节水的促进作用。合理调整区域水价标准,实施不同水源同城同业同质同价。科学确定用水定额标准,推进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拉开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供水价格,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第二,实施节水设备项目与节能环保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符合要求的节水设备按相应比例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第三,完善节水补贴政策。国家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节水产品推广,对农业节水实行精准补贴与奖励。五是完善用水节水监测计量体系,建立节水统计与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一户一表”改造,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进行统计监测。整合各行业统计资源,建立统一的节水统计制度,加强数据共享;建立国家节水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主要节水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在严重缺水地区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加大责任落实考核力度。六是普及全民节水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和现代传媒手段,创新节水宣传教育方式,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爱水、节水、护水行动,营造良好节约用水风尚,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把节水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对象与主体,开展多元化针对性的节水宣传教育,建设中小学节水教育实践基地,增强企业生态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将机关建设为节水示范窗口等。拓宽就水论水的传统节水思路,推广绿色消费大节水科学理念。

中国水利: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内涵?

王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的具体表达。对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我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为什么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08m3,远低于全国人均2055m3和世界人均7350m3,也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极度缺水线。黄河还承担着向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流域供水的任务,2014—2018年年均向外流域供水达到86.3亿m3,占同期黄河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5.4%。近几十年来,黄河“水少”的形势向着更加不利的方向演化:1919—1975年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1956—2000年系列下降到535亿m3;21世纪以来持续衰减,根据《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初步成果,1956—2010年系列天然径流量下降到482亿m3。基于可预判的水土资源条件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未来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仍会出现小幅度下降。黄河流域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随着时代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日益强烈,加剧了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用水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并产生了复杂流域社会发展和黄河河流治理的冲突,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复合影响问题。“水少”是黄河流域气象水文条件及其所抚育的黄河文明共同决定的,已经演化成为当前黄河流域治理的主要矛盾。而且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时期,黄河“水少”的矛盾不仅难以缓解,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不仅准确把握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抓住了治黄的主要矛盾,而且进一步在方向上明确了治黄的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好人水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河流生态健康。

二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是要约束什么?这个“约束”对象可以从下到上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约束的是从黄河及其支流的取耗水量,保障黄河冲沙输沙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是黄河下游致灾的根本原因。基于黄河形成的历史背景,伴随着黄河流域的水循环,必然发生黄土高原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从而使得淤高、决口、改道成为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在此情况下,保障适宜的输沙水量是维持黄河河床稳定和主槽过流能力的基础。而生态流量是河流维持生态功能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持和保障河湖健康的基础。对于黄河流域而言,除了关注黄河干流之外,还需要关注湟水、大通河、洮河、伊洛河、沁河等主要支流的生态流量保障。第二,要约束的是粗放式的用水方式,实现用水方式从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要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既要采取必要的节水工程措施提高用水效率,更要全面加强对水资源取、用、耗、排行为的动态监管,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第三,要约束的是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在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时必须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实际上就是要做到总书记说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这一点实际上讲的是地方发展的顶层设计,因此需要由地方发展的决策者们担起责任。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决策时,要摸清家底、算清水账,以水资源的承载力核定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布局及规模。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点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当我们实现用水方式转变时,同样的水资源就可以承担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不要机械地“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理解为不发展,应该是通过“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如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对于如何落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这一要求,鄂竟平部长在2019年10月召开的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上明确指出:“一是明确各流域、各区域的可用水量;二是确定务实管用的用水定额标准;三是坚决落实以水定需,使之落地。”这三点说得非常准确而全面。其中第一点解决的就是约束取耗水量的问题,第二点解决的是约束用水方式的问题,第三点解决的是约束用水需求的问题。黄河流域有着良好的水资源管理基础,通过水量统一调度和管理,不仅实现了黄河干流不断流,而且有效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水利管理的伟大创举。未来,在落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要求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制度、政策、技术探索与创新,黄河流域有望为我国水资源管理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水利: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始,现在全面“建设幸福河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请您谈谈对“幸福河湖”的理解以及对“建设幸福河湖”指标体系和途径的建议。

王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幸福河”不仅仅适用于黄河,更是全国江河湖泊治理的根本指引。所谓“幸福河”,就是指:能够维持自身健康,支撑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人水和谐,让流域内人民具有安全感、获得感与高满意度的河流,是安澜之河、富饶之河、清洁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的集合与统称。打造幸福河,既力求维护河流健康,又追求更多造福人民,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要求:第一,维持河流健康是前提基础。河流是有生命的,水从源头流经上游、中游、下游,从河口注入江河湖海或尾闾,再经蒸发、降水回到陆地,开始新的循环,周而复始,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在此过程中河流发挥生态调节和环境塑造功能,孕育社会服务功能,伴生经济支持功能。哪个环节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波动。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河流,把人类的幸福建立在河流健康的基础上,还河流以活力、和谐、美丽。否则无异于涸泽而渔、饮鸩止渴,幸福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基本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幸福河,让河流造福人类,首要任务是让河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打造幸福河,就是要着力提供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与先进水文化,让人水相近、相亲、相融,让百姓看得见水面、听得到水声、摸得着水流、记得住水事,让河流成为重要的发展载体和精神依托。

第三,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之路,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保障。水是生产之要,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打造幸福河,一方面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夯实城乡防洪除涝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杜绝用水浪费与水环境污染,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四,人水和谐是综合表征。幸福是人的体验,幸福的主角是人。但是,人与水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走弯路,人类对水资源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幸福河所指的幸福是持续的,而不是暂时的,是全流域综合的,而不是局部的。打造幸福河,让河流永远造福人民,就必须始终坚持并落实人水和谐、天人合一,要调整人的行为与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不要再有征服自然的思想,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污染水污染、破坏水生态、挤占水空间。第五,让人民具有安全感、获得感和高满意度是衡量标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幸福河的评价者。打造幸福河,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河流的美好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抓好各项工作,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生态产品,保证流域内人民在水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逐步提高人民的满意度。湖泊广义上来说本身就是河流的一部分,而且是生态功能、社会经济功能最集中的一部分,因此把“幸福河”换成“幸福湖”或“幸福河湖”也同样成立。对于“幸福河湖”的指标体系和建设途径,我们国家大江大河的问题和特点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因此,幸福河湖的目标愿景和评价指标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幸福河湖”的指标和建设重点包括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5个方面。其中防洪保安全要实现江河安澜、人民安宁;优质水资源要实现饮水安全、供水可靠;健康水生态要实现鱼翔浅底、万物共生;宜居水环境要实现河清岸绿、宜居宜赏;先进水文化要传承发扬大河大湖文明,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具体对各流域来说,除了黄河要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基本幸福目标,长江、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珠江、太湖等每条河流和湖泊都需要建立适应自身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幸福河目标。针对幸福河湖每一方面的愿景和内涵,均需要建立起定量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促进幸福河湖建设惠及中国大地和山川,让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源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依靠!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9: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