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王浩:长江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整体形势比较严峻不容乐观
发布时间: 2016-07-21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近来,长江流域历经大范围强降水,给湖北、安徽、江西等多省区抗洪带来挑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江中下游干流安排了42处蓄滞洪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有效蓄洪容积为589.7亿立方米。上次全流域大洪水之后,对部分蓄滞洪区围堤等进行了建设,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了条件。但蓄滞洪区建设总体进度滞后,还存在部分围堤(隔堤)尚未加固、分洪口门没有控制工程、安全建设滞后和日常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蓄滞洪区运用难度大,不能确保“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中下游干堤达标建设基本完成

记者:在一些人看来,今年我国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较大。在你看来,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对长江流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浩:今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于2014年9月,2016年5月结束,是自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事件。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长江流域今年降水普遍偏多,导致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超标准洪水。

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地区受高气压控制,同时赤道印度洋海温增暖加剧了副热带地区上空气流下沉,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我国夏季降水主要受副高势力影响,来自南方的季风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副高西侧交汇,形成了集中且持续的强降水带。

记者:目前长江流域的抗洪形势究竟是怎样的?

王浩:长江的防洪能力今时不同往日,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长江流域已建成和基本建成的较大作用的防汛水库共52座,总防洪库容达627.85亿立方米,通过实行流域梯级水库统一联合调度,可有效缓解中下游防洪压力,如7月1日长江1号洪水,三峡入库流量达50000立方米/秒,经三峡拦蓄后,控制出库流量31000立方米/秒左右,削减洪峰流量19000立方米/秒,削峰率达38%。

我们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等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了中下游干堤的达标建设,有效提高了中下游河段的防洪能力;此外,对长江防洪体系中重要的一道防线蓄滞洪区,实行围堤加高加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工程的建设,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了一定条件。

同时,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度提升,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延长,为防洪救灾部署争取了时间。可以说,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标准和防洪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整体防洪形势比较严峻,不容乐观。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形成了多轮强降水过程,部分河流已超警戒水位运行,部分河湖民垸堤防发生溃口,部分城市内涝严重。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问题依然严重

记者:今年长江流域发生区域性洪水的原因有哪些?

王浩:我国夏季雨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的影响。来自南海的季风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南亚季风北上,两股季风在副热带高压西侧汇合,与北方弱冷空气交汇,在长江流域形成稳定的降雨带。同时,全球持续增暖增加了我国汛期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因此说,长江流域区域性洪水是厄尔尼诺事件、西太平洋地区高压增强、全球气候变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水特点是什么?防御难点又在哪里?

王浩:长江流域的强降雨覆盖范围广、暴雨强度强、过程累计雨量大,受强降雨过程影响,长江流域洪水呈现洪峰高、洪量大、河流涨势迅猛、灾害性点多、破坏性大等特点。据统计,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河流91条,湖北举水等5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

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和基本建成防洪水库52座,堤防工程和蓄滞洪区等建设得到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不少重要支流和湖泊堤防还没有加固,大多数中小河流堤防标准低、防洪能力偏弱,难以抵挡超强暴雨洪水,加之前期降雨影响,部分河湖、水库已经蓄积了大量的水,再遭遇强降雨,很容易形成超标准洪水;蓄滞洪区建设相对滞后、运用难度大;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问题依然严重;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未经大洪水考验,不少中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存在安全度汛风险。这都是长江流域抗洪防御的难点。

记者:长江流域有40多个蓄滞洪区,比如荆江分洪区、东西湖、武湖等,这些蓄滞洪区处于怎样的状态,应对分洪的能力如何?

王浩:长江中下游干流安排了42处蓄滞洪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有效蓄洪容积为589.7亿立方米。上次全流域大洪水之后,对部分蓄滞洪区围堤等进行了建设,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了条件。

但蓄滞洪区建设总体进度滞后,还存在部分围堤(隔堤)尚未加固、分洪口门没有控制工程、安全建设滞后和日常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蓄滞洪区运用难度大,不能确保“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要把抗洪抢险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

记者: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流域的气候、降雨情况,可能会对长江流域抗洪形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王浩:未来一段时间,洞庭湖水系西部及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有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进一步增大。长江已处于外洪内涝、外压内涨严峻形势。同时,安徽预计出现强降水过程,淮河汛情也在趋紧。

记者:现在刚进7月,接下来长江流域雨季时间还很长,将有怎样的抗洪应对措施,都做了什么准备?

王浩: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具有缓变的特点,且大气对于厄尔尼诺的响应一般具有滞后性,在接下来的梅雨季节,大气对于厄尔尼诺的响应可能会进一步显现或放大。

长江流域可能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洪水,防汛工作形势更加严峻。要加强水文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增加防洪救灾的灵活性;加强重点水库、堤防的巡查巡视,不能留死角;提前做好各类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依据目前防洪形势和水文预报结果,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保证技术人员、抢险队伍、救灾物资及时到位;及时部署、加强巡查、全力防守,把抗洪抢险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强水库统一调度,充分发挥水库对拦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广泛开展救灾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协助恢复灾后重建。

延伸阅读

释疑 洪水N年一遇并非时间概念

洪水时常有“百年一遇”等“N年一遇”的说法,程晓陶解释,这些概念指的不是洪水发生的周期,而是其概率。不是这样的大洪水百年才发生一次,而是每年发生该等级洪水的概率是百分之一。洪水频率通常以“x%”表示,计算时须对应到某一个河流断面上。若频率为1%,则表示在这个断面,超过这么大量级的洪水“百年一遇”。

洪水频率有对应的指标数值,主要的是洪峰流量和30日洪量。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枢纽运行部副主任王海介绍,以宜昌断面为例,有了三峡工程后,“百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是8.37万立方米/秒,30日洪量为1393亿立方米;“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为9.88万立方米/秒,30日洪量为1590亿立方米。

王海说,今年宜昌断面的洪峰流量最大值为5万立方米/秒,甚至还没有达到“十年一遇”的水平。而通过三峡水库拦蓄,可将“百年一遇”的洪水减小到“十年一遇”的水平,不用分洪。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N年一遇”对应着多项指标,现实中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对于一场实际发生的洪水,有可能洪峰水位是百年一遇,而洪峰流量只有十年一遇。程晓陶指出,以1998年的大洪水为例,按照洪峰流量来计算,大概是“十年一遇”,但是按照30日洪量来计算,可能达到了“五十年一遇”。而按照洪峰水位来考虑,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最高。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