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 汪恕诚
(2008年11月26日)
尊敬的主席、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大坝在抗御洪水灾害、调蓄利用水资源、提供清洁电能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围绕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认知上出现了诸多争议,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建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我非常高兴能借此机会就中国当前的大坝建设、管理与生态保护现状、我本人对大坝建设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认识等,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中国大坝建设现状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堰、坝的文明古国之一,建于2,260多年以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50多年来,我国共建设了8万余座水库,其中发电大坝有1.5万余座,这些水库和大坝在帮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已建在建坝情况
历经数十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大坝建设在筑坝理念、筑坝技术、筑坝规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大坝建设在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支撑,以及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供水、防洪抗旱等多个方面将要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年底中国已建、在建30m以上的大坝有5,191座,其中坝高超过200m以上大坝有9座,坝高超过100m的大坝有132座。
在拱坝方面,已建成的有二滩(坝高240 m),在建的有锦屏一级(坝高305 m)、小湾(坝高292 m)、溪洛渡(坝高278m)等,其中锦屏一级电站是世界上在建最高的拱坝;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面,已建的有水布垭(坝高233m)、洪家渡(坝高180m)等,在建的有三板溪(坝高186m)、滩坑(坝高162m)、吉林台一级(坝高157m)等,其中水布垭是世界上同类坝型中最高的;在碾压混凝土坝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碾压混凝土坝共有160座,其中在建的龙滩(坝高216m)是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此外,水工沥青混凝土坝和抽水蓄能电站等其它各类大坝也都有较快发展。
从水电站的规模来看,中国已建、在建装机超过4,000MW的电站有6座,即将全面建成的长江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目前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站(最终装机容量达22,500MW),其混凝土重力坝的浇筑强度和浇筑方量、电站的装机容量、总长达6公里的5级船闸等均位列世界前沿,其上游的溪洛渡(装机12,600MW)、向家坝(装机6,000MW),以及其他河道上的龙滩(装机5,400MW)、小湾(装机4,200MW)、拉西瓦(装机4,200MW)等也均具有相当大的发电装机规模。这些不同坝型、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各个阶段都采用了位于世界前列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国家支持的一系列相关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进展。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大坝建设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成果。
2、修建大坝是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4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为此经常造成汛期洪水成灾,而其他季节则常产生严重的旱灾。从地域分布看,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但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洪涝、特别是干旱,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等造成了很大危害,而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的特点决定了仅仅依靠河流的自然调蓄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需建设水库大坝和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另一方面,从能源构成来看,中国的石油紧缺,能源以煤炭为主,但是过度地依赖煤炭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最终衰竭,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对环境会带来严重污染。为此,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中不仅包含了未来的能源发展规模,还对能源的组成结构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即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将在中国得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的发展也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的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理论蕴藏量近700GW,技术可开发量近600GW,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水电装机为145GW,与发达国家相比,开发程度还很低,特别是在西南部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到2020年,中国的水电总装机将发展到300GW,相应的水电能源开发率可达到50%,届时水力发电相当于每年可减少3.26亿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70多万吨,将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基于水资源的配置、减免洪涝自然灾害,以及能源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大规模地建设大坝,支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大坝建设规划指导理念的深化
中国大坝建设从重视开发和利用发展到更加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水电”的要求,说明生态保护、移民安置等环境和社会问题在中国得到了切实关注和重视。坚持科学有序开发水电,实现经济可行、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目标日趋深入人心。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大坝建设在认识上,已从强调改造、利用自然转变到既强调改造、利用,又强调保护和适应自然;在决策上,已从重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转变到既重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重视社会可接受、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在运行管理上,已从重视工程安全、传统功能实现转变到既重视工程安全、功能实现,又重视生态调度、生态补偿和生态安全;在效益共享上,已从重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转变到既重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又重视受影响人利益、民生要求,统筹兼顾,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外,从法律层面上,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工程实施之前必须严格通过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程序,水利部还针对流域梯级开发的规划环评颁布了实施条例。因此,大坝的规划和设计中是做环评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是高度关注的。
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在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认知上得以不断提高。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思想,其中核心理念就是约束人类自身行为,通过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人天和谐。随后又提出了健康河流的概念,并探索付诸于流域管理、大坝建设和运行的实践。比如以长江为例,以维系健康的长江流域为目标,通过研究初步提出了健康长江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比例、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能资源利用率等12个定量指标,以及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系连通性2个定性指标共14个指标,其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指标占了大多数。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在长江流域不同河段、不同区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可进而研究提出长江不同区域健康指标评价的标准,从而可从全局了解、评判全流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并进而实施有效的应对手段和措施。
水电工程除了认真做好工程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切实研究有效规避或减免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外,还特别关注将工程上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工程的调度运行之中。例如,最近长江三峡总公司和美国大自然协会(TNC)合作,研究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等4大型水电站的联合调度运行对下游珍稀鱼类的保护,另外,通过分层取水控制下游水温、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泄洪水体气体过饱和,以免殃及鱼类生存等等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开展之中。已建成的大坝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调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大坝的生态功能。
21世纪的中国大坝建设,需要科学考虑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一部分大坝的建设是为了实现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传统功能,而另有一部分大坝建设则是为了改善流域的生态。
三、流域生态调度的实例
近年来,中国在黄河、珠江等多个流域实施了一系列基于流域生态保护需求的大坝工程运行调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1、黄河小浪底工程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黄河下游,由于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河道持续断流,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达226天,长度达600多km,引发了河床不断抬升、河道严重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小浪底大坝建设后,把修复黄河下游生态作为水库调度的重要目标,首先是通过上游水库的联合调度运行,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自1999年以来不断流,有效修复了下游河道及河口的生态。二是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严重淤积,重塑河槽的行洪能力,自2002年以来连续进行了8次小浪底水库的调度运行,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有效冲刷,保障河道断面必要的行洪流量为目标,通过利用水库的异重流排沙,有效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减轻了河道下游的洪灾风险。
2、珠江压咸补淡
随着珠江流域特别是珠江河口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河口径流量逐年减少,导致咸潮上溯日趋频繁和严重,供水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5年珠江流域启动第一次大规模长距离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共从珠江上游8座水库增调水量8.43亿m3,下游各地直接取用淡水5411万m3,利用河道储蓄淡水4500万m3,使珠三角及澳门特区1500万人近2个月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受咸水影响的企业经济秩序也迅速得以恢复。另外,珠三角河网地区有2.3亿m3的水体得以置换,明显改善了水环境。珠江上拟建的大藤峡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调配流域水资源、改善水质状况、保障下游地区饮水安全等,主要的效益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近年来,我国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对水工程实施科学合理的调度,修复河流生态,维护河流健康的成功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塔里木河、黑河和扎龙湿地等的应急调水工程等等。
四、未来与合作
我国在21世纪的大坝建设中将坚持人水和谐的新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走更加有序、健康、理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类的认知也必然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与大坝建设相关的技术和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不断的加强科学研究。中国期待着和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