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动态 高层论坛 学术活动 公告栏 出版物 优秀论文奖 里程碑工程奖 会员专区 English  
 
·国际杰出大坝工程师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推荐奖项
·国际里程碑工程奖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大坝杰出工程师奖
·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五期-新安江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四期-天荒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三期-五强溪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二期-漫湾
·2019年中国大坝行第一期-隔河岩
 

·2015学术年会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2014学术年会
·水电2013大会
·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北京
·水库大坝环境保护论坛——成都
·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坝安全与堤坝隐患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2005年中国与世界大坝建设情况
·中国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世界大坝统计情况及资料
 
·2022年度工作总结·2020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8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7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6年度会费收支情况
·2015年度会费收支情况·2019年度工作报告
·2018年度工作报告·2017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度工作报告·2015年度工作报告
 
·71届年会-2003  ·72届年会-2004
·73届年会-2005 ·74届年会-2006
·75届年会-2007 ·76届年会-2008
·77届年会-2009 ·78届年会-2010
·79届年会-2011  ·80届年会-2012
·81届年会-2013  ·82届年会-2014
·84届年会-2016  ·85届年会-2017
·86届年会-2018 ·87届年会-2019
 
·第八届(2014.10,韩国首尔)
·第六届(2009.10,韩国首尔)
·第五届(2008.10,日本横滨)
·第四届(2007.10,中国成都)
·第三届(2006.10,韩国大田)
·第二届(2005.10,日本筑波)
·第一届(2004.10,中国西安)
张建云:愿为水利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2010-01-25 来源: 作者: 访问次数:

 愿为水利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张建云访谈录

    现代水利周刊: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您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目前执掌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并担任首席科学家。请问,对待气候变化,科学、理性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张建云: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又是一个发展问题,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前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11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足以看出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

    目前,社会公众大多已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也初步体验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我认为,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并已对水、农业、环境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未来的气候变化,对温度变化趋势的预测基本是一致的,即未来温度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但对各地区的降水预测,不同的气候模式得到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任何消极被动的不作为态度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应有的。我们水利人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认识;要考虑气候变化最不利情景,制定行动策略;要在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做最坏打算,向最好努力;要将常态应对与非常态应急结合起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国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并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水利行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水利周刊:水是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领域,您认为,水利系统应如何主动适应,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张建云:面对气候变化,水利应积极作为,采取主动适应策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重点是加强防洪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与水资源调配能力。

    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

    三是水利行业应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经济政策,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大力发展水电,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增加水电清洁能源的比例;要进一步加强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发挥湿地和林草的“碳汇”作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要在水利行业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生活,提倡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生态环境;要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如发展核电提供水资源保障。

    当然,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同样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促进信息共享。

    现代水利周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支撑。作为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主任、首席科学家,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方面,您最关注哪些问题?

    张建云:在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与对策方面,有大量科学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如水文要素、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发生了哪些改变;二是深入分析变化成因,研究气候长期变化、水文自然规律、下垫面的人类活动等各种影响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三是科学评价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陆面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四要研究对策与措施,包括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资源的战略布局和防洪标准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利对策等。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多部门联合攻关的课题。根据当前气候变化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结合我国突出水问题,建议在水文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规律、极端天气事件与洪涝干旱灾害形成机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家水安全、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强科学研究,为水利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强水文、防汛和水利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现代水利周刊:您长期从事水文、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等科研和管理工作。您认为,在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水文、防汛抗旱和水利信息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张建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特别要加强水文、防汛抗旱和水利信息化工作。

    在水文方面,一是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推进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的转变。二是进一步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尽快构建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站网体系。三是结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和全国水资源信息系统等建设,提高水文站网监测自动化水平,全面推动水文现代化。四是加快国家水文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水文资料的社会共享;加快水文预测预报及信息服务等业务系统的升级开发工作,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及水平。五是要加强水文基础工作和基础研究,比如建立水文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全国河湖普查,编制中国水图,开展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和区域水资源等影响及对策研究等。六是进一步理顺水文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加强支撑水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

    在防汛抗旱方面,一是要在防洪抗旱战略思路上,进一步大力推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农业抗旱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抗旱转变”,开展防汛抗旱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战略研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批复的各流域防洪规划,加强目前仍较薄弱的大江大河局部堤防和海堤工程、中小流域防洪工程及行蓄洪区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加快制定并全面实施全国抗旱规划,加强抗旱设施和应急供水能力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大范围干旱的监测和预测分析,加强洪旱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预案制定工作,提高防洪抗旱的科学决策水平。四是要进一步加强防洪抗旱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如大江大河防洪战略及防洪工程体系研究,气候极端事件与水旱灾害形成及对策研究,3S技术在防洪抗旱减灾中的集成应用研究,城市防洪关键技术研究,防洪工程隐患探测和安全评估技术研究,防洪工程除险加固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等,为防洪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在水利信息化方面,一是要重视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充分依托国家公用网络和通信资源,加快水利网络系统和通信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要重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各级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各种监视、预警、预报、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系统的开发。在数据库建设和业务系统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三是要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四是要重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管理,改变重建轻管的做法,切实落实运行管理费用,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发挥。

    用10多年时间把南科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院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南科院院长,南科院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带领南科院实现这一目标,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什么?

    张建云:走过70多年的风雨历程,南科院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特色优势专业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型水利科研院所。2001年,南科院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到南科院考察指导工作,对南科院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陈雷部长提出,要依托南北两大科学研究院,建设国家水利科技创新基地。为贯彻陈雷部长指示和全国水利科技大会精神,南科院组织编制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国家水利科技创新南方基地建设规划》,描绘了南科院未来发展的蓝图。

    根据规划,我们将用10多年时间,将南科院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体系完备、拥有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的国际一流研究院,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水利水电交通科技问题,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创新等方面为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确定了三大战略步骤,即用5年左右时间,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奠定发展基础;用5年左右时间,以重大项目为驱动,加速核心学科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形成;再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南科院成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一流水利水电交通科研机构。

    现代水利周刊:您认为,南科院近期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张建云:我个人认为,南科院近期需要花大力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传统学科创新,积极培育新学科。近期要在环境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现场观测和检测仪器研制等方向整合科研力量,拓展新的学科。二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设立“基础研究工作站”,选拔有较好理论研究潜质并有研究兴趣的科研骨干进站,保障其收入水平,让他们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力争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增强科研能力。将在已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其他有专业特色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同时用7~10年时间,建成五大科研基地。四是要对照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的发展要求,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人才梯队,实现科研队伍新老交替的顺利衔接。五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和谐发展,为做好科研工作创造和谐环境。


    热爱水利 享受科研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怎样与水文结缘的?

    张建云:我的家乡苏北沛县地处沂沭泗流域,属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易涝易旱,洪旱灾害频繁。小时候,家乡就给我留下了“非涝即旱”的深刻印记。由于洪旱灾害频繁,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1978年考大学前,我在农村3年,每年冬天都在水利工地度过,挖河修渠,兴修水利,水利就在那时以那样一种方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与此不无关系。至于学习水文专业,应该说是一种偶然,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深深感到,水文专业几乎是整个水利学科的基础性专业,学习兴趣也日渐浓厚。大学毕业后,我到原水电部水利调度中心从事洪水预报调度工作。后来,我到河海大学读硕士,又到爱尔兰国立大学读硕士、博士,研究方向一直是洪水预报的方法研究、模型研究和预报系统的开发,这既是基于我国洪水灾害严重的状况和我个人的工作背景,也与我小时候那段难忘的经历有关。

    现代水利周刊:担任多个职务,工作千丝万缕,您是如何统筹安排好管理与科研工作的?现在,您一天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

    张建云:担任领导职务,毫无疑问,要花费时间,做好管理工作。但是,我始终坚持把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我的做法是:首先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积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现在,在南科院,院领导分工明确,我只分管科研工作,只抓思路和宏观,所以管理并未占我太多时间。二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无论是系统开发工作还是国家攻关项目,许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力量,靠大家共同努力。三是合理安排时间并长期坚持。我始终认为,科学没有捷径好走,做科研工作不勤奋不行,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如此。记得在部水文局工作时,有两年我都是利用春节放假带队到国外做一个月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现在在南科院,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下班后不在办公室里谈工作。这样,我尽可能将整晚时间留给自己看书、思考和写作。

    现在,我一般早上8点以前到办公室,晚上11点半回家,正好赶上看午夜新闻。在节假日和周末,我会写点东西,或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这些都是让我非常享受的过程。

    现代水利周刊:许多大家都爱好广泛,您有什么爱好?

    张建云:首先说明我不是什么大家,仅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人常说,选择了某种职业,也就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选择科研工作,就要能耐得住长期的寂寞,经得起各种诱惑,要能静下心来做科研。记得从1999年开始,我花了3年多时间,翻译出版了《水文学手册》,这是一部总字数达157万字的巨著。那段时间,我几乎忘掉所有的爱好,推掉几乎所有的应酬,正如我在译序中写道的那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坐在计算机前译稿、校稿、统稿……度过了寂寞的一夜又一夜”。当然,专心科研与个人的爱好并不冲突。我的爱好不多,主要是运动和读书。我经常在工作之余长距离快走,放松大脑,同时还可以思考问题;也时常与同事和研究生打打羽毛球或乒乓球等,一方面增强了体质,放松了心情,同时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密切了与职工的联系,让大家体会到积极快乐的团队氛围。我也鼓励职工和我的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

    现代水利周刊:当选院士,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为我国科技工程事业继续作出贡献的历史责任?

    张建云:此次有幸当选工程院院士,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南科院,属于整个水利行业。我的当选,是国家对我们这个研究开发团队工作的认可,我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或带头人。我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和支撑,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关爱,我特别感谢他们。

    院士称号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人民对院士都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当选院士,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学风,弘扬南科院“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要更加潜心钻研求索,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瞄准前沿,推动学科发展与进步;要继续坚持踏实做事、踏实做人的准则,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做实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国家多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以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月14日

作者:高立洪
责任编辑:杜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1号中国水科院A座1266室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781709 010-68785106 传真:010-6871220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