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专题 >> 汪闻韶院士夫妇事迹
汪闻韶:追求科学 永不停歇
发布时间: 2011-05-04

对于人与科学,汪闻韶这样看——

科学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用,既无止境,又无虚假。人生有限,必须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并时代相继,群策群力,才能得其精华,造福于人。

他把这些作为他人生的追求和归宿。

在探索科学的征途中,他从未停下过脚步,直到穷尽毕生精力。他治学严谨务实、一丝不苟;为人宽厚、品德高尚、胸襟坦荡、淡泊名利。

他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学家、土动力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汪闻韶。

虽然汪老现在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用水利人生书写的功勋却永远都不会磨逝,正在被一代代水利人发扬光大。举起这根接力棒,带上仁德宽厚的品格,汪老的人格魅力够我们受用一生……

谨以此文,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2002年5月,参加完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回家以后,83岁的汪闻韶就借了试验室一台旧电脑,在家自学打字。无意中,时时怀念幼年旧事,于是就以这些为题材,在电脑上开始试打。因为随想随打,不成系统,于是取名为《人生散忆》。当时,边忆边打,心情安详,一年后就打出了“童年”和“青年”两部分。正巧,当时原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副主任韩存志同志向他寄去关于编辑《资深院士回忆录》丛书的征稿信。于是,汪闻韶就将稿件寄去,被认为符合要求,于是续写了“中年”和“老年”两部分,2004年完成全部写作,共计11万余字。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在这个科技告诉发展的时代,不服输,自学电脑,用两年时间敲打出自己的人生历程。“警告!由于腰痛,不能久坐。此后记述将简化。”我有幸读到这份珍贵的书稿,并看到汪老记录下的当时的身体状况。走过烽火的战争年代,经历了动荡岁月的洗礼,汪老参透人生,走进了平静的人生境地,为我们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人生四步曲:《人生散忆》中的点滴片段

汪闻韶出生在苏州葑门十全街城桥头汪姓家中。当时,父亲给他起名闻韶,“闻”是汪氏家谱中排辈,“韶”从乐,“闻韶”取义于“孔子闻韶”典故。乳名百合,寄托了父辈们对他人生的祝愿,也反映了他的出生地苏州葑门半农村半城市蔬果丰富的自然环境。

小时候,父亲对他的成长并未提出宏大目标,只是希望汪闻韶长大以后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孩提时的他,既无做官发财的希图,也无成名成家的想法,只是想做一个普通人。

父母从小就教育他,首先是要做一个好孩子,听话、诚实、守规矩、懂礼貌、衣着整洁等等;第二是要爱护身体,注意饮食起居,提倡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第三是智力开发,要求用心读书、勤学好问,多接触新鲜事物,手脑并用、广开知识。父亲对他要求很严,犯了错误处罚也严,轻则罚站,重则打屁股。母亲对他非常爱护,经常用讲历史故事来教导他。汪闻韶一生柔弱多病,母亲始终关心和照顾他的身心健康,为此经常担忧。美满家庭中荡漾的父母之爱培养了他的优秀品质,让他终身受益,同时也让他一生都怀念。

童年时代的他,正在热衷于读书之时,无奈芦沟桥事变突然爆发,全国进入抗日时期。1937年9月,汪闻韶随全家一同离开江苏,这标志着他的人生第一阶段结束了,逃难又成为他人生第二阶段的开始。

青年时代的他,逃难辗转全国各地,过着艰苦的生活。1938年,高中未毕业的他,在住所的楼梯间搭了一张小床,日夜准备参加大学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终于,他被中央大学水利系录取,开始了大学生涯。大学毕业后,为了磨练自己,汪闻韶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主动要求到祖国西北工作,先后在甘肃、宁夏从事农田水利工作。

1946年,他回到南京后第一件事是报考出国留学,履行母亲生前对他的希望。1947年底,他赴美国留学,获得艾奥瓦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学位,1952年,又获伊利诺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1952年初至1954年底在麻省理工学院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在美国的三年,他边学习、边工作、边交涉,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

中年时代的他回国后,家庭和工作都有极大变化,祖母、母亲、妹妹和父亲相继去世,国家制度也已经改变,他的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先后在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79年,他分别被推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他被任命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第二年,他被选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此,他的人生历程已从中年期迈入老年期。

我国土动力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

我国地处多发和强烈地震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强烈地震,震害严重。汪闻韶应水利水电建设和工程安全需要,全身心投入了土工抗震研究和实践,对地震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动力分析理论及安全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开拓性和创造性成果,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前沿和新进展,成为我国土动力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

作为世界上早期研究者,早在1952年开始,汪闻韶就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动力荷载下土的特性”试验,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强度特性。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兴水利建设,开始注意砂土地震液化问题。1959年,汪闻韶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课题组,创建土动力学试验室,从此,在我国逐步起动和开展砂土地震液化问题和土坝及地基抗震问题的系统研究。由于试验中不能反映地基和坝坡的应力条件,于是,汪闻韶主持并与其他人一同合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振动三轴仪,应用于岳城水库等土坝和地基砂土地震液化试验研究,促进了土石坝抗震的发展。

在岩土抗震方面,汪闻韶潜心钻研,开展多项实验、发表多篇论文,为保障水库安全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国的土动力学理论因土工抗震研究的推动而发展,又对土工抗震起指导作用。汪闻韶长期从事土坝及地基抗震问题研究,十分注意实际地震震害现场调查和经验总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坝及地基抗震设计理论(思想)和原则。

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国家建设的人才

在科研过程中,汪闻韶非常重视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人才的培养。他说,我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民,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专门人才。人的教育一向是一个国家最基本和重要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中,从小学至大学毕业,学生的学习费用几乎全部由国家供给。当时,还没有研究生制度,强调边干边学,在学习中提高,实行过在职干部重点培养等制度。“文革”结束后,教育才进行改革,开始实行研究生和学位制度。从1978年起,汪闻韶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18名。

第一次招考硕士生,汪闻韶很高兴,他希望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我国自己的建设人才。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他十分强调教育方法。他认为,应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在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上,则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志向,与其仔细商讨。在审定毕业论文时,必须按要求严格执行,仔细对待,不能马虎。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都是得益者。

他的这些治学作风也得益于恩师黄文熙。黄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美国回来后就到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任教,后来在北京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长期以来,汪闻韶在黄老师直接或间接领导和指导下工作,耳濡目染了教授的风范。

1992年,黄教授在《寄语青年岩土力学工作者》对岩土工程界写道:“你们要时刻注意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提高洞察分析纷纭复杂客观事物的能力;你们要一丝不苟的进行基本功训练。应从每个试验数据、每种试验方法、每篇试验报告做起。不可能设想,没有严格的基本训练,会创造出优秀的成果。你们切不可丝毫轻视实践,我多次说过,岩土工程学不能说是一门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我积数十年研究之经验,深知欲推动岩土工程学发展,非强烈依赖于实践不可。”

这段话让汪闻韶读后切有同感。在他带学生的过程中,他让这种为学态度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

一生做好两件事: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汪闻韶曾说自己一生都在学做两件事,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这话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谦恭朴实的人生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是他终身恪守的人生准则。

年青时,由于饱受日本侵略带来的战乱之苦,他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祖国西北工作,亲身体察我国贫苦地区人民的生活和艰苦的自然环境,加深了为人民工作的责任感。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冲破层层阻力毅然回国,一心要为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留学与爱祖国是分不开的,既要向世界学习,更应服务于祖国”。回国后,他全身心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晚年,他不顾年老体弱,仍然关心我国的水利事业,为我国水利工程防洪抗震减灾事业献计献策。

汪闻韶为人宽厚,品德高尚,胸襟坦荡,淡泊名利。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未因为自己是院士而有优越感,从未向国家和单位提过个人生活方面的要求,也从不为自己的家人和学生谋求工作上的便利和仕途上的成功。他热心公益事业,自己生活简朴,居室简单,却把苏州老家的祖宅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在各项救灾和资助活动中,他慷慨捐助,奉献爱心。

汪闻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科研和学术问题上不容半点虚假。他对试验数据从来都是一个一个地仔细核对,对结论反复考证,对数据处理上的不严谨现象坚决纠正,没有半点通融。他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严格要求,经常告诫他们要实事求是,科学既要理论创新又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实际工程建设服务,不要追逐名利,不要追求论文著作的数量,而应注重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后记:

“1988年9月初,因胆管被胆结石堵塞引起败血症,住进宣武医院后,做了切除胆囊的手术。手术后,感到身体进一步衰退了,虽不能如以前一样全力工作,但仍进行一些必要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及社会活动。

1999年5月下旬,因劳力性心绞痛住院一个月。出院后,基本上不再工作,减少活动量。心绞痛症状仍不时发生,发生时即服用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片,同时停止活动。

12月19日晚,心绞痛再次入院,做了心脏照影检查及安放支架手术。一个月后,停止吊针,逐渐练习起床活动。身体十分虚弱。2月底出院。在家养病。从此不能再正常工作了。但在精力许可时仍旧做一些事情。

……”

汪闻韶记录下自己身体健康的状况。只要有一丝精力,他就会去干自己执着的事。去年国庆前一周,他的学生常亚屏高工等几人一同汪老家看望他。当时,他正在家里看资料,拉着他们聊聊科学界的新闻、问问学术进展。精神看起来还不错,没料到噩耗来得如此突然。

“我从大自然中来,将回大自然中去。车光残影遗文间,大千世界奈何穷。”汪闻韶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他刻骨铭心的追求。

(此文摘自《中国水利报》,作者:肖丹)

 
主办:中国大坝协会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