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探讨水库大坝在节能减排及改善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寻求适应新形势,遵循国家政策导向,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中国大坝协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光华科普教育基金于2010年2月27日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论坛——节能减排及气候变化形势下的新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参加论坛并发表了主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电再认识》的演讲。
潘家华:谢谢,刚才徐锭明主任讲的全面、深刻、准确,我觉得应该给徐主任更多的时间。
这些年我感觉到我们的发展比较迟缓,有很多舆论的认识觉得对现在气侯变化下的背景觉得可调整。所以我想在气侯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水电的问题。看待水电问题也要以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我们资源的禀赋,方方面面的综合来考虑。
我想有三部分的内容给大家汇报,第一部分内容是哥本哈根会议现在是有潜力的,这样一个高规格,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实际上都是聚焦在中国,中国现在的压力是挥之不去了。我们现在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
现在对于我们的水电是一个机遇。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大家看到了是非常简陋的环境里,临时搭建的地方,中国自愿不自愿的现在已经被推向了前台。很多方方面面的最后都集中在减排,不减排大家都不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可以非常明确的讲,中国现在是希望大力的讨论碳减排的问题。
从哥本哈根来讲,因为哥本哈根协议只是会议“注意到”的存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减碳目标的。都是半成品,都没有共识,所以应该是属于没有的。而所有的焦点在什么呢?发展国家要随着减排目标,没有一个到位的,真正的还是减碳目标。而且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要求发展中国家要有透明的,还有可核查或核实的。
长期目标实际上也是属于中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有很大的骂名。这肯定是要反对的,不反对的话,排放空间等同于发展空间,就把我们也约束了,所以我们是反对的。
真正的焦点不管是双轨还是并轨,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谁排放的大谁就要减,长期目标要减,中期目标也要减。发展中国家是共同担任责任的,可以,但是要得到核查。最后我们说资金问题,说资金也是要用来减排的,不减排就没有资金。而且现在的减排资金等于是没有的。
哥本哈根协议要求1月31号前表态具名支持,会议主办国首相拉斯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名致函有关国家,要求公开表态,明确“具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委内瑞拉、古巴、玻利维亚是最不支持的,因为事后“具名支持”他们也反对。模棱两可的中国、印度等。我们是通过温家宝总理对潘基文和拉斯穆森毁信,转给理事处,说我们国家领导人要采取行动,也没说我们要支持哥本哈根协议,这样一种说法应该是对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具名支持”这个协议的,因为这个协议对我们来讲不一定特别有利。
从发达国家具名支持来看,大家看欧盟的减排目标还是有条件的,只减20%,如果发展中国家都减的话我减30%,也是讲条件的。美国也是讲条件的,如果批准的话只减17%,而且只是2005年。日本25%,澳大利亚这么大的幅度,只是自愿5%,有了很多其他的附加条件都有的话可以减到25%。现在只有一个国家就是挪威可以承诺30%到40%,这是IPCC所推荐的减排幅度,也是要求的减排幅度。挪威的水电资源相对于丰富,水电利用率相对来讲还有提高的可能,所以挪威在这样做。
那么发展中国家,刚才徐主任也讲了,一个是参照基准线减排,巴西、南非、韩国、墨西哥,本来是增长50%的,但是增长30%,相对基准线来讲减排了。第二个就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强度减排,我们是减排40%到45%。这样来说中国应该是属于最实打实的,因为我们是讲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角度,没有其他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像巴西都包含在里面。第二我们不讲任何条件的,我们就是自己做着,我们也不要求发达国家给我们资金支持,但是有一些国家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要与发达国家资金相挂钩,但是我们没有挂钩。所以从这个上面来讲,中国是没有任何水分的。
我们讲低碳经济,应该来讲是属于这个地方的。什么叫低碳呢?现在有三种规定,一个是属于绝对低碳,在当前社会的经济条件下是不现实的。第二是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30%或者35%,满足这个目标就是可以的。我们是相对低碳,生态循环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大家看一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碳呢?因为和能源相关,现在化石能源都是含碳的,现在成本比较高的核电,澳大利亚油矿资源占全世界40%以上。现在中国还没有那么多资源,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
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高成本的,不稳定的,用铀非常少的能源支持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我们不是靠这种能源就能满足的。
而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在座都是前辈和专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是属于高碳的。而且我们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是这样的,在1971年世界平均排放的1/4,2007年已经超过了。这是在今年我们就有可能超过法国人均排放,2015年前后可能超过欧盟的,欧盟现在也就是8.7吨。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态势的话,因为我们07年已经4.6吨。
所以我们现在的约束是非常显然的,如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发达国家在2015年就必须绝对零碳,我们发展中国家在2011、2012年前后也是绝对零碳,这都是刚性约束。我们的能源需求增长不可能达到峰值,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达国家说我们的二氧化碳强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高的排放。而且要求我们在2050年下降50%。
现在城市化、工业化,我们现在要求如果是以这个峰值的话,2006年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消费总量在08年跟美国只差10%左右的水平。按照美国09年能源消费是继续负增长的,我们09年已经超过31亿亿吨,这样的话应该是在最近两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上也会超过美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是属于进一步,因为我们不可能停下来。有三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像楼市一样,整个GDP垮下来以后,我就知道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1/3,第二个就是像拉美这样的工业化,上没法上,下没法下的水平。第三个我们还是争取我们的发展一步到位。尽管中国发展很快,实际上在世界中的发言权还是比较有限的,相对于美国来讲美国总是占1/3的水平。如果讲15%的化石能源的话,这个帐大家都算得很清楚。风能、太阳能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划,最多只能够达到2亿吨标煤。核电2.6千瓦也能达到2亿吨标煤,核电规模必须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水电是没有不确定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大力开发水电的话,不光是减排,还保障了能源需求。
因为我们搞经济,从稳定性来看,从安全性和潜力来看,从生态环境来看,当然核电也是有这样的问题,这么一比较的话,我们现在确实水电还是有优势的。…
水电也有问题,无非就是生态环保方面,从生态来看的话,实际上是资产总量的变化,陆生生态系统都是水生态系统,而且作为使用气侯变化来讲应该是使用气侯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现在说移民,还是我们体制的问题,以前只属于国家垄断,水电收益,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一种方式。农民是属于低收入的,应该得到补偿的。当时不是这么简单的思想,现在走向市场了,我们的企业是收益的垄断者。如果我们现在讲水电收益与生态环境讲的话,实际上都不是问题。
所以我觉得水电对我们不仅是应对气侯变化,对于我们当前的发展如果不发展应该是岌岌可危的,谢谢大家。
胡春宏:谢谢潘主任,我们进入低碳经济应该发展什么能源,水电发展是不是带来了机遇,刚才潘主任给我们进行了论述。下面我们请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报告,题目是:应对气侯变化亟待加强水资源管理。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