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林秉南——为祖国燃烧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传承前辈 树立楷模 > 致敬前辈

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原籍福建莆田,1920年4月21日生于马来西亚。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秉南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1956年以后,集体发展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已在多初工程应用。1985年至今担任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同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

正如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所言:“祖国和信仰是一座大祭坛,人只是一段香,命中注定为祭坛增光而点燃。”民族的危难、国家的命运多舛点燃了林秉南心中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他郑重立志的原动力。

林秉南10岁时已能作旧体诗,原想学文科。1931年,林秉南进入初中后不久便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广州群情愤激,很多群众从商店搜出日货当街烧毁,以示抵抗。林秉南和同学们走出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和抵制日货的活动,也曾跟随一个学生小组四处宣传。几个月后,日本人不但没有退出东北,反而继续进攻上海,珠江上停泊的日舰依旧没有开走。日本侵华局势的持续恶化,让林秉南开始感到救国需要实力,并萌生了将来学习理工,建设中国工业的思想。立志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在高中毕业前,就自学了多种数理化英美教科书,不再留意文学。1937年,高中毕业,1938年,考入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土木系学习。由于他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大学毕业时获学校斐陶斐励学会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林秉南留校任结构学助教,后又在贵州修文资源委员会从事勘测设计工作。1944年,参加了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置的首届公费留学生的考试。

1946年3月,林秉南赴美就学于依阿华州立大学,1947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在作硕士沦文时,他带着在国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明渠水力学权威普赛(C.J.Posey)教授请教,在普赛教授指导下,提出了明渠不恒定流数值解法。后来,指导老师普赛教授看过林秉南完成的硕士论文后,只修改了其中的一个字。林秉南晚年回忆这段经历,仍颇有几分自豪。1948年初,林秉南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被提议为优秀论文。

1949年,他参加了依阿华水利研究所的工作,1951年,获博士学位。他在作博士论文时,根据我国河流多沙的特点,选择了泥沙研究课题。博士论文写作完成后,导师认为论文稿已经符合答辩条件。但当时爱荷华水利研究所正在建造一座120英尺长的活动泥沙循环水槽,准备研究泥沙输移和床面形态,需要人主持试验。于是导师邀请林秉南推迟答辩,保持学生身份,所里便可以任命他主持这项工作。林秉南也深深感到参与实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于是接受了导师的建议。这段时间的工作也帮他扩大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IMG_260

林秉南和夫人王宝琳(摄于2001年)

1956年元旦的前一天,林秉南全家打点行装悄悄离开了纽约,亲朋好友以为他在美国发了大财,谁知他却把仅有的积蓄全部花在买书上.随身带回的10多个大皮箱。除了书还是书。他希望这些书能有助干祖国的同行们振兴华夏的水利科技事业。回国后,林秉南带领科技人员开展高坝水力学和明渠不恒定流等多项研究。他的研究为我国的水利建设,如长江三峡工程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年之后,家人想为林秉南的公寓挂几幅照片。被问到想要哪张照片时,尽管林秉南一生足迹遍布国内外,但是林秉南回答说,“我关心的是工作过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三峡,一个是钱塘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9: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