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江(1960-),新疆库尔勒人,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坚守西北边疆水利工程科技一线35年,历任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新疆水利厅总工程师18年,坚持不懈的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是新疆科技界的杰出代表,知名水利专家,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6项主要奖励成果。同时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2004年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10年当选新疆五十年十大优秀科技人物,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疆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1/6的国土面积,仅有全国3%的水资源,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命脉,有水就有绿洲,无水皆为荒漠,并且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绿洲结构失调、跨界河流开发失控三大水问题的严峻挑战。结合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针对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他将“理论研究、治水实践、工程建设”贯穿一体,科学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了干旱区治水理论与实践,提高了水资源保障程度,成为治水兴疆的重大方略,为推进新疆水利发展、加快跨界河流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地立身于边疆、立业于水利。带领团队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在人才匮乏、资料短缺、环境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系统研究,攻坚克难,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突出成果与重要贡献:
一、破解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失衡、用水结构失调、跨界河流失控、供需矛盾激烈等诸多难题,创立干旱区“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循环调控理论技术体系。结合新疆实际建立了宏观—区域调配、中观—流域调控、微观—高效利用的“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基于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及水资源分布特征,构建了北疆、南疆、东疆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系统,科学地指导了新疆水资源利用及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基于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特征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合理调控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经济与生态耗水,优化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建设山区水库逐步替代平原水库的
“水—生态—经济” 流域协调发展新模式,为人工绿洲自律发展、构建和谐流域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绿洲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及水盐运移规律,围绕干旱区灌溉农业 “高效节水”与“水盐平衡”两大可持续发展主题,提出了农业高效节水、地下水合理开发、灌区水盐调控等绿洲综合水循环高效调控模式,为极度干旱的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攻克沙漠、严寒、高震、长距离等不良环境地质条件和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环境受损严重等诸多难题,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建立了区域、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调控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在区域调控方面,作为北疆供水工程的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同行专家和技术团队联合攻关,解决了诸多工程技术难题,为沙漠严寒地区大型调水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填补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在流域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针对后坝工时代和跨流域调水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在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开展了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构建了额河生态调度与漓漫灌溉系统,研究生态需水节律,建立监测评价系统,揭示生态和水文过程耦合规律,提出七库联调、三次脉冲、漓漫灌溉、多尺度耦合的生态调度方案,保障了230万亩河谷林草生态需水,显著改善了野生鱼类的生境条件;持续跟踪研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掌握了长期断流河道水流演进与耗散规律,提出了主河道、汊河、面状相结合的输水方式,确立了基于地下水位调控的生态调度方案,在蒸发强烈的大漠地区,快速形成稳定的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平台。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控方面,继承传统坎儿井地下输水、减少蒸发、自流引水等优点,并破解其溯源纵向取水,开凿难度大,无法调控、易枯竭等难题,利用山前冲洪积扇凹陷带天然储水构造,建成台兰河“横坎儿井”地下水库,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水利工程型式,为洪水资源化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突破跨境信息采集、资源评价、需水预测、影响评估、利益协调等诸多技术壁垒,系统研究百年尺度全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为跨界河流开发和维权提供技术支撑。长期致力于西北跨界河流研究和开发建设,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研究,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算清水账,建立了全流域数据信息系统,首次开展了跨境水资源及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分析了境内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二是制定预案,分析了巴尔喀什湖水位变化、伊犁河三角洲生态耗水和东西湖水量交换规律,提出水量平衡调控预案。三是争取水权,系统研究我国伊犁河上游地区下垫面变化及耗水规律,提出了河谷型河流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耗水双还原的水资源评价新方法,为加快跨界河流开发、维护国家水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四是合作共赢,主持完成中吉跨界河流联合科考,提出合作开发的工程技术方案,防止第三国介入,确保界河水安全。成果得到了外交部和水利部的肯定,称:“邓铭江是西北跨界河流谈判团队的重要成员,是西北跨界河流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涉外谈判、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河流问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做出重要贡献”。

邓铭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人谦和,品行端正,学风正派,治学严谨。重理论,善实践,一贯笃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敬业奉献的工作作风。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提出了“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设立了“新疆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水利科学技术奖”和“水利水电工程优秀勘测设计奖”,在全行业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激情,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促进新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建立的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目前已成为治水兴疆的重大方略;带领团队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了北疆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提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水利工程型式;研究并实践了大尺度生态调度,树立了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典范;长期致力于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为争取国家水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工程科技成果丰富,战略意义重大,区域特色显著,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为边疆水利发展、跨界河流开发与保护以及“一带一路”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