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韩其为——大国脊梁,初中学历终成大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传承前辈 树立楷模 > 致敬前辈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韩其为出生于湖北松滋。曾任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教授级)。

初中文凭的专题副组长

韩其为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淤积、河床演变及工程泥沙研究。建立了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学科发展;对水库淤积做了深入研究,实现了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达。   

韩其为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美国流体力学百科全书辟专章介绍。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本。获水利部论文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1964年,31岁的韩其为受命担任长江科学院河流室水库组专题副组长,主攻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研究。当时的长江科学院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成员都是被看做为新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研究领域的“国家队队员”。

而那时的韩其为,除了一张初中文凭和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游工程局的十几年工作经历外,一无所有。

水库淤积和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还属于国际上的一门前沿学科。要将泥沙运动的规律转变成可以计算的数学模型,要让人们能够清晰地预测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河流河床的变形情况,这是韩其为毕生研究泥沙运动的出发点。

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溪流,其中所包含的泥沙数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韩其为选择的课题,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寻找泥沙运动的规律,韩其为几乎将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上,在家里,他在书桌上写;在野外调查时,他在颠簸的船上写;在出差的路上,他就在哐当哐当的火车上写;开会、旅行、穿衣、吃饭,甚至每天睡觉,他依然在推导一些数学公式,关于泥沙运动的课题,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

在三峡、丹江口及小浪底等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以及黄河调水调沙和淮河根治等方面,韩其为做出重大贡献。特别在三峡工程泥沙方面,完成了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预报研究、水库长期使用论证、提出了航道控制调度等。

跑遍中国的大江大河,功劳卓著

1950年,韩其为初级中学毕业,从松滋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沙市水文站参加工作。那一年,他才16岁。在水文站,善于观察的他就在水位监测上有了第一个新发现,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假潮”。

 因为工作努力又勤奋好学,1955年,韩其为被选派到当时刚成立的武汉长江水利学校学习,专业为水文测验。2年时间,除体育课外,他的所有课程都是优。结合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他很快就写出了几篇有份量的论文,开始在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韩其为的进步异常迅速,从1958年到1961年的短短3年时间,他就独立完成了悬索曲线测算等一系列水文方面的技术难题。由于不是正统科班出身,他的很多想法往往都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1966年,韩其为在武汉完成进修,来到长江科学院工作的第2年,一位温和善良的女子也正是在这时走进了他的生活。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何明民将自己托付给了这位来自松滋的“穷小伙”,并在科研中给予了韩其为很大帮助。从1964年到1974年,韩其为和妻子对河流泥沙运动进行了整整10年的研究。1984年,由他与夫人何明民合著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果公开发表后,在国际学术界反响空前,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波兰等国的近30多名专家和著名学者来电来信表示祝贺。

 到上世纪90年代,韩其为基本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大河,实现了他对泥沙学科的庄严承诺。期间,他还多次去到孟加拉、加拿大等国,参与国际水利事业的建设。在这期间,他又陆续出版了《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水库淤积》大部头的专著,功劳卓著,蜚声海外。初中学历,自学成才,终成一代大师,靠着惊人的毅力与不畏艰险的实证精神,韩其为破解了水利泥沙行业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攀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峰顶。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