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汪闻韶——中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传承前辈 树立楷模 > 致敬前辈

汪闻韶院士是著名的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汪闻韶先生1919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央大学教授。生长在这样一种家庭背景之中,汪闻韶从小就心无旁骛,一心向学。1928年起分别就读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和东吴大学苏州附属中学,1938年10月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在其年轻的时候,亲身经历了连年战乱之苦和日本侵略的切肤之痛,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使他立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就主动要求到艰苦的西北地区工作。在甘肃、宁夏从事农田水利工作,使他亲身体验了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西部艰苦的自然环境,也加深了他为人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46 年应聘担任南京中央大学黄文熙教授的土力学助教,1947年12月赴美国留学,但他心中仍深深眷恋着祖国。他说:“留学与爱祖国是分不开的,既要向世界学习,更应服务于祖国”。在美国留学期间,汪闻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1949年2月获依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学位,1952年2月获伊利诺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土木工程博士学位,1952年初至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IMG_256

1951年初汪闻韶在美国IIT(伊利诺理工学院)

通过博士学位资格考试所习书籍及笔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激励了汪闻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巨大热情,为了一酬当初报效祖国的梦想,他积极地做好了学成归国的准备。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反华气氛升级,麦卡锡主义横行朝野,旅美留学生归国的途径受到阻碍。1950年11月,芝加哥移民局通知汪闻韶办理签证延期手续,却收走了他的入境许可证,并且明令他禁止离开美国。同年,汪闻韶迁居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有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到实验室里找到他,对他进行了一通质询,并且许诺他如果需要给中国的家人寄钱,可以以每月一、二十美元的限额向联邦储备银行申请,汪闻韶拒绝了这个建议。尽管当时回国的道路困难重重,而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充满诱惑,但汪闻韶报效祖国的决心却坚定不移。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汪闻韶和其他旅美留学生一起,冲破层层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

1954年至1955年,任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高级工程师;1956年调北京后,历任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20余名。

IMG_257

   1954年汪闻韶离开美国前照片

作为我国土动力学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人,汪闻韶先生特别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为了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工程安全的需要,汪闻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土的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动力分析理论及安全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早在1952年,汪闻韶就在Taylor教授的指导下,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动力荷载下土的动力特性研究。1959年,汪闻韶在水科院组建了“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课题组,创建了土动力学试验室。随后,又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振动三轴仪。1962年和1964年,汪闻韶分别发表了“饱和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和“饱和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扩散和消散”论文,在国内外率先阐述了饱和砂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产生、发展和消散的机理。1980年1月,在英国举办的“循环和瞬变荷载下的土”国际研讨会上,汪闻韶发表了“土液化特性中的几点发现”论文,并作大会报告。论文和报告在会议上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会后出版的《Soil Mechanics—Transient and Cyclic Load,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Numerical Treatment》一书,特辟一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以汪闻韶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汪闻韶先生献身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50多年,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在长期从事土石坝及地基工程抗震问题的研究中,汪闻韶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强调实际地震震害现场调查和经验总结工作。他曾亲自参加了邢台、海城、林格尔和唐山等地震现场的震害调查,参加了《唐山大地震震害》的编写。自1982年起,他花费4年时间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该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大陆自1961年至1985年期间历次强烈地震过程中水利工程的震害现象和经验教训。1987年,汪闻韶作为主席团成员及分组副主席,在“地震与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中国土坝震害经验”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而针对唐山大地震导致北京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上游砂砾石保护层发生大规模液化滑坡,现实震害中暴露的土石坝抗震稳定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汪闻韶提出了“工程措施比理论计算更为可靠,变性分析比稳定分析更有意义”重要论断。这一思路和原则对于我国的土石坝抗震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IMG_259

1987年汪闻韶担任大坝抗震国际研讨会会分组副主席在大会发言


    汪闻韶先生在国内外首先揭示了振动荷载下饱和砂土动孔隙水压力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考虑孔压消散和扩散影响的分析方法,开启了现代土体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的先河;提出了“地震总应力抗剪强度”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在我国土石坝和地基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纳入了国家规范;发现并在国内外首先研究了少粘性土地震液化问题,提出了少粘性土地震液化评价方法,目前在国内外,特别是北美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系统阐明了土的液化机理及其与土体极限平衡和破坏的关系,在土动力学发展中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提出了剪切波速在评价砂土液化中的应用方法及采用剪切波速反映砂土结构性影响的概念。

汪先生1978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电力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全国抗震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1993年荣获首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1980年至1983年担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投入全部的身心为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包括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及《汪闻韶院士土工问题论文选集》等书籍15种。
    汪闻韶先生终身恪守“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准则。他为人宽厚,品德高尚,胸襟坦荡,淡泊名利。他热心公益事业,自己生活简朴,居室简单,却把苏州老家的祖宅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科研和学术问题上不容半点虚假。既使年事已高,他仍笔耕不辍,是鞠躬尽瘁、献身科学的楷模。其道德文章,均为同行称颂。

汪闻韶先生为我国科学事业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人们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汪闻韶的夫人严素秋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自1936年7月在苏州订婚,到1946年1月在重庆正式结婚,再到2007年10月汪闻韶去世,汪妈妈与汪院士相伴相依一同走过了71年漫漫人生路程。这期间,伴随着艰难时世的风云变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严素秋和汪闻韶也经历了许多的离散、困厄、艰辛和危难。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困苦,两人一直怀着对爱情的坚贞,不离不弃地相望相守,相濡以沫的一路同行,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好的爱的篇章。

照片-10(2003年植物园)

汪妈妈老两口在北京植物园(2003年)

汪院士曾经深情地说过:“我能够全力贯注于科学技术事业,是因为我有一位全力承担我家庭事务的夫人严素秋,她为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是非常感谢她的”。严素秋为人亲切和蔼,被人称为汪妈妈。汪院士一生专注于学问,对家务事几乎是从不过问,而汪妈妈也尽力做到不让汪院士为任何生活的琐事分心。老两口虽然生活简朴,每天粗菜淡饭,但汪妈妈总是会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荤素可口。
   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楷模,汪院士和汪妈妈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豁达大度,从来不向单位和组织提出任何个人的要求,也从来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为个人谋利。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处处节俭,但却在各项救灾和公益资助活动中慷慨捐助,奉献爱心。汪院士生前曾多次表示愿将自己的积蓄捐献国家,用于促进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他的突然病逝,未及留下遗嘱。汪院士去世后不久,汪妈妈刚刚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就匆匆找到汪院士生前所在的研究里,将捐赠的50万元存折转交中国水科院领导,以了却汪院士生前的愿望。2011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在汪院士夫妇捐款的基础上,设立了“汪闻韶院士青年优秀论文奖”及专项科技基金。

(原文来自中国水科院,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综合编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9: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