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9届年会工作报告及收获体会
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9届年会工作报告及收获体会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9届年会于2001年9月9日至9月15日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除安排了第69届执行会议和各专业委员会会议外,会议组委会还安排了围绕WCD最终报告的“大坝效益及关注的问题”国际研讨会、“现代坝工技术棗资金、施工、运行和风险评估”技术讨论会及会前、会后技术考察等活动。大会有来自52个国家的700多名代表参加。为了积极地参与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在三峡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院、南科院、河海大学、南京自动化研究院、中国水科院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大坝委员会组织了以三峡总公司王家柱副总经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共1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代表团名单见附件1)。

    按照第69届年会的安排,此次会议中有:官员会一天半,执行会议一天半,学术交流两天,专业委员会会议一天半。会议的日程安排紧张有序,会议的组织工作周到细致,方便了参会代表,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好评。我国的参会代表积极地参加了会前技术考察、专业委员会会议、学术讨论会、会后技术参观以及其它各项活动,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围绕三峡工程以及中国大坝的建设,王家柱和张津生两位同志分别在“现代坝工技术——资金、施工、运行和风险评估”技术讨论会和围绕WCD最终报告的“大坝效益及关注的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沈崇刚、张津生作为原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王家柱、贾金生、薛砺生、徐长义作为中国大坝委员会代表参加了为时一天半的执行会议。代表团一行15人认真地参加了技术研讨会和有关的专业委员会会议,8人参加了会前技术考察,3人参加了会后的技术参观。由于代表团成员熟悉专业,英语比较好,因此在各会场能积极发言、积极交流,效果很好。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受到了会议组委会的重视,在召开“现代坝工技术——资金、施工、运行和风险评估”技术讨论会的9月14日中午,播放了三峡工程最新进展的录相,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大坝建设情况。

    世界大坝委员会(简称WCD)曾于2000年11月出版了其最终报告“大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在此次年会上专门安排了围绕此报告的专题研讨会。WCD的主席K. Asmal教授曾被邀请发言,但Asmal教授因病未能赴会,组织者只好在会场上播放了Asmal教授的发言录相。代表们对世界大坝委员会最终报告中的观点以及所提出的决策框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印度、土耳其、西班牙、德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委员会在会上宣读了报告,国家委员会的代表对WCD报告中的主要论点是持否定态度的,国际大坝委员会最后以主席声明的形式,陈述了对WCD报告的不同观点。

    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年会每年要召开一次,每年的执行会议要改选两位副主席,并确定下一届年会或大会的开会地址。在今年的年会上,要改选的两位副主席是亚洲区副主席及第六位副主席。经过投票,日本的Baba先生(亚洲区副主席)和瑞士的Lafitte先生(第六位副主席)当选(第69届执行会议议程见附件2)。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0届年会将在巴西举行,并举行一天技术研讨会,内容为“大型水库的规划与可持续性管理”。第71届年会及第21届大会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的4个讨论议题在今年的执行会议上已予以确定,即:1、有大坝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2、有大坝的水利水电工程经济评价;3、混凝土大坝老化及修补;4、大坝抗震。

    通过参加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9届年会及其相关活动,我国代表不仅对德国的大坝建设、德国的文化习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许多同行们进行了广泛地学术交流。就参加此次年会,代表团成员各自写了收获体会,汇总如下:

1、会议组织工作

    这次会议的技术考察、会议地点均在前东德地区,设施条件好坏差别极大,如有的在尚未修好的教堂内,有的在五星级宾馆,但整个会议周到细致,一切活动安排非常到位,效率较高。技术考察的组织工作,特别是技术考察资料准备非常认真,代表参观的工程及历史文化景观资料齐全,不仅便于了解工程,也便于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2、德国的大坝工程

    德国水电装机(1996年)8398MW,系统总装机99052MW,水力发电占电力总量的比重很小,水电开发已达73%。为了调峰,抽水蓄能电站很早即已开始,目前仍在继续建设,并建设了压缩空气蓄能电站。通过参观,感到德国在大坝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方面非常认真。德国人自称“德国人偏于保守”,但实际上反应了德国人非常重视大坝安全。如参观的Schmalwasser坝,坝高80m,沥青心墙坝,漏水量小于1l/s,加上地基,总的漏水量小于4l/s。Tanbach-Dietharz砌石坝,建于1906年,坝高27m,因漏水而进行上游面混凝土加固(1988~1992),混凝土顶厚4m,底厚6m。德国对大型土木工程往往采取非常牢固的方法施工维护以求长治久安(前西德地区修建的坝漏水量一般都很小),这一点给代表团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德国大坝只有311座,最高坝106m,但其施工机械、监测技术等水平很高,不少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打入了国际市场,水利水电方面的各种设计、咨询、施工公司仍然很活跃,其工作方式、管理技术值得我们研究。

3、德国重视环保措施的落实

    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各国已成通用的做法,这方面,德国与我国情况类似,如Leibis坝和Goldisthal坝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涉及水环境、景观、土壤、动植物、生态群体、局地气候等,但在评价的方法、时段上有所不同,较之我国,德国的评估更具针对性、定量性,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评价基础上所提出的环保措施更为具体,提出66项环保措施、需经11年分项实施,在完善的法规制度和环境监控下,措施的落实是非常可靠的。

    实地所见在建、已建的几个工程,其环保设置(水质自动监测,过鱼车)、环保措施(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防治、景观营造)等都是及时有效的。

    图林根州,素有德国绿色心脏、文化艺术源地之称,所见之处绿水青山,满目青翠、景观别致,这与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和持久的营造是分不开的。

4、德国重视水库供水水质

    本次考察之地主要为德国图林根州的水电工程,可分两类:①供水水库:Tambach坝、Schmalwasser坝(已建),Leibis/Lichte坝(在建)。②抽水蓄能电站:Hohenwarte坝(已建),Goldisthal 坝(在建)。以上供水水库中,修建大坝的重要目的是利用水库自净能力和调节功能保证供水的良好水质和下游水质。由于目前的面源污染,Leibis/Lichte坝上游现有的供水水库(Deesbach)水质出现超标情况,因此在坝下游正建Leibis/Lichte坝,目的是将上、下两库组成供水系统,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同时,改善供水水质,Leibis/ Lichte坝将下泄水量与溶解氧等建立关系,通过下泄量的控制以改善下游水质及生态状况。Schmalwasser坝建有专门取水塔,分三层取水,用压力钢管将水输送到下游水库,用水质监测设备进行自动监测,水库水质监测用的设备是德国的,参数只有5个,从监测结果看,水质是长期稳定的。

5、钢筋混凝土面板与沥青混凝土面板

    我国面板坝倾向于用钢筋混凝土面板,抽水蓄能电站上池全池防渗也有此倾向,认为沥青混凝土价格高、不利于环境,这次考察和阅读有关资料,发现德国的面板坝、渠道和抽水蓄能上池都用沥青混凝土,认为沥青混凝土价格低、对环境无害。目前正在建的Goldisthal抽水蓄能电站,面板单位平米造价只有40多美元,比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施工价还低,因此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6、光纤维测量技术

    光纤维用于测量渗漏、温度变形等在德国已用了10多年,基本模式是专业公司提供产品、安装并负责监测及监测分析,业主每年支付服务费。

    这次会议期间,德国GTC公司介绍了用光纤维测温度从而确定止水带破坏点的方法,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可以通过引进、然后推广应用,从而解决重要工程的渗漏点定位问题,尤其是200m级面板坝、高地震区的混凝土坝等。

7、德国的抽水蓄能电站及世界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的趋势

    至1996年,德国的抽水蓄能电站已达31座,年平均发电1850小时,其中有20座电站中的78台机组年平均发电达4370小时。

    目前世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特点有5个,即:① 高水头、大容量,重点考虑利用高水头、大单机容量的开发方式。目前多级开发的抽水蓄能电站最大水头达1200m,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中国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达2400MW;②深埋式地下厂房,即将厂房建在数百米厚的山体内,深度可达700~800m;③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即利用海水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水源,当然这种电站的建设使得材料的使用、环境保护、海水对金属物的腐蚀以及水生物在结构物表面的寄居等情况需要作细致的研究。目前建设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较多的国家是日本。④压缩空气式蓄能电站,其发电的原理是利用临时储存在地下洞室的压缩空气,通过释放压缩空气的过程带动发电机发电,而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系统中富裕的电能将空气压缩存储在洞室内,以便在用电高峰时发电用。世界上第一座压缩式空气发电站于1977年在德国建成,总装机达290MW。⑤可变速的抽水蓄能机组,其优点是可获得电站总体的高效率。

8、专业委员会公报

    国际大坝委员会有近20个专业委员会,每年都有公报完成,这些公报基本上由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专家执笔,总结各项坝工技术的进展,一般都很有价值。随着中国委员参加会议的经常化,中国的经验将逐步能给予充分反映,中国的影响也能相应加强。今年是中国派委员参会最多的一年,每位委员一年约需3万元的国际交流费用,目前是由各单位支付的,希望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能设立某种专项资金,以减轻承担单位的经济压力,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

9、希腊的大坝工程

    我国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3位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会后受希腊大坝委员会邀请,考察了希腊公用电力公司及其所属的3座大坝,希腊公用电力公司很重视中国大坝专家到希腊的技术考察,专门指派一位高级工程师全程陪同,并且提供了较详细的技术资料。考察的初步印象是希腊大坝建设技术水平与我国相近,但是希腊国家较小,只有100m级高坝,尚没有巨型水电站与200~300m级高坝建设的经验。但是希腊很重视大坝安全,考察的3座土石坝中设置了许多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安全监测仪器都从近邻意大利进口,仪器技术性能与我国的相近,我国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有出口希腊的前景。中国大坝委员会拟组织翻译提供有关希腊大坝工程的技术资料。

10、中国大坝委员会的活动

    国际大坝委员会每年的活动都有很多的技术内容,如何通过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扩大交流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不定期出版中国大坝委员会的技术报告、技术资料,并寄送给流域机构,各水电开发、设计、运行、管理、科研等单位也许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中国大坝委员会秘书处拟于11月上旬汇总印刷第69届年会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德国图林根州水电工程考察报告、“大坝效益及关注的问题”国际研讨会报告、“现代坝工技术——资金、施工、运行和风险评估”技术讨论会报告、国际大坝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活动汇总等内容,印刷后将免费赠送各有关单位。

11、其它情况

    年会期间,中国水科院陈厚群院士参加了地震专业委员会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我国GIS技术在研究水库诱发地震以及在大型三向振动台上进行坝体椏馑畻地基及其阻尼边界的动力模型试验的成果,反应很好,得到了前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Hoeg 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委会主席也要求陈院士提供更详细资料,作为明年出版公报的内容。其它专业委员会也要求中国委员承担更多的任务,另外,中国大坝委员会副主席沈崇刚教授在会议期间还受到邀请,在明年5月美国碾压混凝土技术交流会上作专题报告,一切费用由对方支付。这说明我国的筑坝技术进展和成就是非常受重视的,应创造更多的技术交流机会,扩大国际方面的影响,促进国际合作。
-----------------------------------------------------------------------------------------------------------------------------

附件1:

赴德国参加第69届年会人员名单

三峡总公司4人: 王家柱 张津生 薛砺生 徐长义

中国水科院4人: 贾金生 沈崇刚 陈厚群 郭 军

河海大学3人: 阮晓红 徐卫亚 赵 坚

南科院1人: 郦能惠

南京自动化研究院1人: 吕刚

长江水利委员会1人: 成昆煌

水利水电规划院1人: 朱党生

--------------------------------------------------------------------------------

附件2:

第69届执行会议议程

1、宣布统计投票的人员

2、批准会议议程

3、批准第68届执行会议纪要

4、第21届大会论题的选定

5、关于国际大坝委员会成员的有关情况

    5.1、伊拉克、苏丹两国的重新入会(会员国达到82个)

    5.2、巴拿马的入会咨询信

6、副主席竞选

    6.1、今年改选两位副主席,亚洲区副主席及第六位副主席

    6.2、明年改选两位副主席,将从非洲区国家和下届主办国加拿大各选出一位

7、财务报告

8、各国家委员会提出的技术及其它事项

9、关于2002年年会安排的报告

10、关于2003年年会及第21届大会安排的报告

11、其它事项:新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现有专业委员会的人员变动情况

12、世界大坝委员会、世界水协会以及特殊奖励等事项

13、继上次执行会议后,各专业委员会递交报告的情况

14、专业委员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15、第21届大会四个技术讨论题具体内容的确定

--------------------------------------------------------------------------------

附件3:

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大坝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及参加今年年会活动情况

    国际大坝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年会期间均召开各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并编写各种公报。目前国际大坝委员会有19个专业委员会,我国有委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共有18个,今年参加了13个专业委员会的会议,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委员会名称
中国委员
今年年会参加情况
1、经济与财务
张津生(委员) 张津生
2、坝在流域开发中的作用 朱党生(委员) 朱党生
3、国际大坝委员会发展战略 沈崇刚(委员) 沈崇刚
4、坝与洪水 成昆煌(委员) 成昆煌
5、大坝登记 沈崇刚(委员) 沈崇刚
6、大坝安全
张为民(委员) 吕刚(观察员)
7、环境 阮晓红(委员) 阮晓红
8、大坝混凝土 贾金生(委员) 贾金生
9、大坝水力学 郭 军(委员) 郭 军
10、大坝设计中的地震因素 陈厚群(委员) 陈厚群
11、主席顾问委员会 高季章(委员) 王家柱(观察员)
12、坝的修复与维护 周建平(委员)
13、泥沙 王兆印(委员)
14、国际河流 陈敏建(委员)
15、公共关系及教育 索丽生(委员)
16、土石坝的填筑材料 郦能惠(委员) 郦能惠
17、计算分析 陈胜宏(委员) 徐卫亚(观察员)
18、尾矿坝与泻湖
19、大坝工程特别委员会 周大兵(副主席)

管理维护: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4/10 08:44:31